郭婕妤被抓后,李在古带领天策府将士,利用与天王盟联络的暗号,将长安城内的天王盟余党一一引出来,全部清剿。
曾经威胁到大唐皇帝李二生命的天王盟终于被剿灭,李二可以放心睡安乐觉了。
“叮!恭喜主人,完成额外任务,军师值提升1点!技力值提升200点!”
“叮!恭喜主人,武力值提升2点!”
“叮!恭喜主人,政治值提升1点!”
……
在家休息了两天,李在古又被召进皇宫面圣。
李在古进殿之时,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张公谨,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李勣,张宝相,萧瑀,魏征等人已在殿中。
李在古看到自己的岳父大人也在,感到有些意外。
他参见过李二后,坐在张公谨身旁。
经过上次出使突厥之行后,张公谨越来越喜欢这个侄婿。
内心更是将李在古当成了救命恩人。
若没有李在古的解毒丹药,恐怕他此时面见的不是大唐皇帝,而是地狱阎罗王。
李在古进殿后,李二没有立刻商议正事。很明显,还有大臣没到。
接下来,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等武将先后进殿。
李在古发现今日被召进殿中的,都是大唐的能臣名将,有些大将还是昨日从驻地赶回长安。
他随即意识到今日李二要商议的绝对是大事中的大事。
李二依然没有商议正事,他似乎还在等待着什么人。
过了片刻,唐俭匆匆忙忙地赶来。
“参见陛下,臣有事来迟,恳请陛下谅解!”唐俭躬身作揖道。
“鸿胪寺卿真是真忙人啊,朕所等之人便差你。”李二神色看似平和,但语气明显不满。
唐俭立即诚惶诚恐道:“陛下息怒,臣确实有事给耽搁了。”
“行了,赶紧坐好。”李二瞥了唐俭一眼。
唐俭暗暗松了一口气,找位置坐好。
李二扫了众人一眼,威严道:“朕今日召诸位臣工进殿,主要是商议讨伐颉利所部之事。”
众人的目光齐齐落在李二身上。
听到李二这么说,李在古明白了为何自己的岳父大人张宝相也在场。
因为自己的岳父大人之前作为甘州守将,与突厥人有过不少接触,对突厥人有所了解。加上突厥人侵扰河西,张宝相与突厥将士对战过,对突厥将士的了解也比常人多一些。
既然此次李二要商议讨伐颉利所部之事,有可能需要自己的岳父大人提供意见。
“此次鸿胪寺卿与张都督分别出使颉利所部与突利所部,各有收获。”李二说着,看了唐俭一眼,又看了张公瑾一眼,“你二人向诸位臣工说一说此次出使突厥的所见所闻,以及有何收获。”
“陛下,臣先说。”张公瑾首先接话道。
他站起来,向李二躬身作揖,然后看了其他大臣一眼,不紧不慢道:“臣等此次出使突厥,收获颇大!突利所部归顺大唐,并与大唐签订归顺大唐的结盟协议!”
张公瑾说着,脸上浮现出些许得意之色。
“突利所部与大唐结盟的协议中写明,若大唐出兵讨伐颉利,突利所部出兵协助!”张公瑾继续道。诸位大臣听罢,都露出悦色。
突利所部归顺大唐,也就意味着颉利所部的实力大大降低。同时,大唐若讨伐颉利,所受到的压力减轻很多。
“其实,突利所部之所以如此轻易的归顺大唐,主要功劳在于李在古将军!”张公瑾补充道。
在座的大部分大臣已经听说了李在古帮定勒部落击杀项岗部落首领,以及替突利救出细作的事,因而听到张公瑾提到李在古的功劳最大之时,并没有感到意外。
部分对李在古不是很了解的大臣则相互对视,显得有些意外。
李二微微点头,示意张公瑾坐下后,看了李在古一眼,淡淡一笑,以示肯定李在古的功劳。
李在古微微一笑,谦虚地朝各位大臣拱拱手。
“陛下,既然突利所部已归顺大唐,何不趁此机会出兵讨伐颉利?”长孙无忌忍不住出声道。
“陛下,臣也建议立即讨伐颉利!”尉迟敬德附和道。
“陛下,臣附议!”程知节也附和道。
部分大臣点头表示赞同。
李二扫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和程知节一眼,淡淡道:“三位卿家别着急,先听听鸿胪寺卿之所言。”
唐俭一听到李二这样说,连忙站起来,作了个揖道:“启奏陛下,此次臣出使突厥也有收获。”
众人的目光随即落在唐俭身上。
“臣观察到,颉利所部的牧民对外来的陌生人并没有保持很高的警惕。”唐俭紧接着说道,“不止牧民的警惕性不高,很多突厥士兵的警惕性也不高,只要对其加以财帛贿赂,很多突厥士兵便会放松警惕。”
李二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臣认为,颉利所部的人没有随时战斗的准备,若有唐军杀到,估计颉利所部的人根本反应不过来。”唐俭继续道。
顿了顿,唐俭补充道:“颉利所部的人除了警惕性不高外,如今深受雪灾之苦,牧草不够,马牛羊饿死,猎物也减少,连人也吃不饱。”
“以你所见,是否认为我大唐此时出兵讨伐颉利正合时机?”李二直了直身子,瞧着唐俭若有所思的问道。
“回禀陛下,臣认为出兵讨伐颉利的时机已到!”唐俭脸色一肃道。
李二微微点了一下头,示意唐俭坐下,然后看了其他大臣一眼,徐徐道:“诸位听罢,有何要说?”
“陛下,臣与李将军也发现了突厥各部的警惕性不高,加上雪灾,突厥各部缺衣少食。此时出兵讨伐颉利,正是最好的时机。”首先接话的又是张公瑾。
“陛下,臣也认为讨伐颉利时机已到,不能再等!”李靖跟着说道。
“臣附议!”长孙无忌道。
“臣附议!”房玄龄道。
“臣附议!”杜如晦道。
“臣附议!”李勣道。
……
其他大臣也一一出声附议,都认为讨伐颉利的时机到了,不能再等。
少部分不出声的大臣,既不支持,也没有反对。
这些保持中立的人,也就等同于支持了出兵讨伐颉利所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