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大明之好运加身
第191章 斩了
作者:梁可凡1更新时间:2024-11-21 05:01:36
第190章 斩了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大明之好运加身正文卷第190章斩了从西山回京后,朱祁镇明显感到文臣们对他的态度发生变化,语气更恭敬,早朝议政时反驳的声音少了,赞成的声音多了。武将们脸上的笑容多了,一个个走路带风,那是士气高涨的表现。

这些,都是遂发枪和“雷鸣”带来的变化。

朱祁镇觉得有底气,开始体会到身为皇帝,一言而决的美妙了。

散朝后,张宁如常去昭仁殿,行礼毕,朱祁镇赐坐,贾小四上茶,一切和往常好象没有不同。但张宁明显感觉到,朱祁镇笑容明亮,贾小四的腰稍微佝偻了一些,没有像以往一样,因为成为东厂厂公而隐隐摆出一副和张宁平起平坐的姿态。

“皇祖母太固执了。”朱祁镇无奈叹息,不能气着老人家,他话不敢说得太强硬,可这样一来,一双璧人的婚期就得推迟了。

张宁明白朱祁镇为自己力争,可事涉相术,他倒不好硬来了。迷、信害死人哪。如今最好的办法便是上战场,用事实打消太皇太后的顾虑。

若太皇太后相面之术没错,他的面相活不过十六岁,那么原主已经应验了。张宁淡定得很。为此,他安慰悠悠好半天,才说服悠悠让他随驾出征。

“陛下,臣出征瓦剌归来,立下功勋,想必太皇太后便不会反对了。”张宁假装不清楚太皇太后反对的真正原因,一脸认真道。

朱祁镇轻叹一声,道:“朕以为,战场上刀枪无眼,‘雷鸣’攻击力再强,遂发枪比箭矢更快捷,也有危险。卿不如留在京中,帮朕处理政务,待朕归来,卿和悠悠便成亲。”

张宁笑道:“陛下,战场上更需要情报,臣岂能不去?陛下不用担心,臣不仅箭术不错,遂发枪的枪法也不错呢。”

朱祁镇哪会不知道张宁征伐瓦剌之心不输自己,重重叹气,道:“朕一定护卿周全。”

“臣一定平安归来。臣还没当新郎呢。”

话音刚落,君臣同时哈哈大笑。

禀完正事,朱祁镇宣格斯尔觐见。

格斯尔被软禁在胪鸿寺几天,又惊又怕,一听皇帝宣,马上拿国书出房门,没想到门外已有两人等着,见他出来,架住他两条胳膊就走,押他上马车。

格斯尔见马车被众多身着甲胄的军士团团围住,长枪的枪尖在阳光下闪烁锐利锋芒,不禁胆战心惊,明廷这是将他当犯人吗?他早有预料,这次出使,必然凶险,但没想到会小命不保。明廷一向以礼仪之邦自居,讲究的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怎么了?

格斯尔被押到昭仁殿,按跪在金砖上。

“陛下,这是我朝太师的国书。”他双手高举国书,只求明朝皇帝别忘记他使者的身份,饶他一条小命,放他回草原。

朱祁镇一看国书就怒了。也先在国书中言辞傲慢,又说已囚禁明廷使者史大成,不日将斩首。

“来人,立斩瓦剌使者于菜市口。”朱祁镇道。

便有两个大汉将军进来,押起格斯尔便走。格斯尔吓得魂都没了,连声喊:“陛下饶命。陛下饶命。臣是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呀。”

“你们太师斩得朕的使者,难道朕就斩不得你们太师的使者吗?”

“太师没有斩史大人。”格斯尔快哭了,用力挣扎,道:“陛下,臣为史大人捎来一封书信,求陛下放开臣,臣这就拿出来。”

“嗯?”朱祁镇挥挥手,两个大汉将军松开按住格斯尔肩膀的手,格斯尔只觉两个肩膀不像是自己的,可他不敢按揉一下,急急忙忙从腰带里取出一块白色锦布,双手呈上。

贾小四接过锦布,抖开一看,认出这是一块从中衣上撕下来的锦布,上面写满字。确认没有危险后,才将锦布呈到朱祁镇案前。

朱祁镇看后递给张宁:“卿也看看。”

张宁接过锦布认真看起来。锦布上用蝇头小楷写道:“臣史大成顿首百拜……臣幸不辱命,没有坠我大明国威……”

说到底,史大成担心被囚禁后,朝廷不知道他的去向,搞不好会胡乱给他安罪名,因而在格斯尔悄悄去瞧他时,忽悠他为自己带信,并且保证只要拿出他的信,便能活命。

格斯尔本着多一道救命符的心态收下他的信,紧记他的话,危急之际才拿出来。

“陛下,不妨先把瓦剌使者囚禁。”张宁看完信建议道。史大成在信中说自己有苏武遗志,宁死不屈,信末提到答应保格斯尔一命,作为对他送信的酬劳。

既然史大成承诺在先,自然不好杀他。

朱祁镇也是一样的想法,当下让张宁把格斯尔送去诏狱和巴图作伴。身为瓦剌使者,巴图一直在诏狱呆着。

格斯尔只求活命,在哪呆倒不太在乎,见巴图还活着反而很意外,同时还有一点小激动,说不定他也能好好活着呢。

昭仁殿里,君臣心意相通,张宁先开口,道:“这一战不可避免。”

朱祁镇点头:“没错,与其兵锋起于大明国土,不如朕率兵主动出击。小四,宣英国公进宫。”

贾小四答应去了。

张宁道:“陛下还需宣杨阁老进宫商议。”

杨荣负责筹备粮草,商议出兵的事自然少不了他。

半个时辰后,张辅和杨荣先后来了,朱祁镇一问准备好了没有,张辅表示没有问题,杨荣则道:“臣以为,粮草还须多筹二十万石,请陛下宽容五天。”

“准了。”朱祁镇道,这事急不来,得把粮草准备充足。

…………

杨士奇一听张宁不成亲,而是要随驾出征,急了,让人叫张宁过府,语重心长道:“少年人报效国家是对的,但成亲也是人生大事,怎能只报效国家,不顾妻房?”

张宁决定不背锅,直接道:“太皇太后依然不同意这门亲事,孙婿也无奈得很。”

杨士奇无语半晌,道:“娘娘曾说想多留郡主几年,想必郡主随郑王在封地,难得进京,才会如此。”

这话,你老人家也是不信的吧?张宁没有说破,只道:“是。”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