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汉月照万里
第40章 大夫上计趋宫阙(下)
作者:紫塞看门人更新时间:2024-12-01 00:36:46
第二十六章 大夫上计趋宫阙(下)

“王公,事已至此,如之奈何?”寺互令郭毅声音低沉地问道。

不止是他,中尉署的其他四令、四丞也都齐聚中尉衙署的大堂与王温舒议事。

中垒、寺互、武库、都船乃是中尉署的四大下属部门,是中尉王温舒执掌北军、典司刑狱、威慑京师的最好帮手。

平日里,这几位中尉署的一千石、六百石属官就足以让长安城中的文武百官和地方上的豪强贵族噤若寒蝉。

无他,害怕啊!

平日里衣冠楚楚的人上人中有几个人的屁股是干净的,而中尉的主要职责中就有一部分是专门用来处置不法的豪族、贵戚,可以说是文武百官,豪强贵族的天敌。

不过往日里有多风光,眼下就有多倒霉。

除了赵禹和王温舒这两位主官被弹劾,廷尉署和中尉署中的令、丞等一千石属官也一个都没有被放过。四令、四丞在此时此刻的惶惶不安也就不足为奇了。

没法子,他们这些个子不够高的中尉属官也只好来找他们的老大来讨个主意。

“陛下将御史台的奏疏留中不发,看似是没有想好如何处置,实则是对此事已经有了决断。事到如今,我等也只能等候陛下的决断了。”王温舒叹了口气道,“此次弹劾之后,中尉署中恐怕也只有武库令丞与刑狱之事无关,其他人多多少少都要受到一些责罚。”

闻言,武库令程武和武库令丞韩松的神色顿时一松。

相较于其他几人,他们这个武库令和武库令丞只是负责掌藏兵器,与北军的交道打得比较多。职责并不涉及典司刑狱等事,故而也不是御史台在这次弹劾中的重点对象。

其他人不禁面色发苦,老大的意思不就是他们几个也逃不掉吗?

当日天子将蓬莱一案交代下来的时候,也只是当成一件比较棘手的案子。谁能想到会有今日一劫,好巧不巧,年纪轻轻的齐王刘闳就这么薨逝了。

见到属下们此时的神色,王温舒又闻言安慰道:“放心吧,陛下再怎么样也不会将中尉和廷尉两个衙署一扫而空的。你们几人一直都尽职尽责,我会为你们几人向陛下求情的。就算是我就此离开了中尉署,新任中尉也需要有衙署中的老人辅佐。”

经过御史台的这一波弹劾之后,赵禹和王温舒二人的日子就一天坏过一天。尤其是天子迟迟不肯表态,更让朝臣明白了他想要动一动中尉和廷尉的心意。

至于说中尉署和廷尉署的令、丞等属官也被御史台弹劾,多半只是被捎带上了而已。

以王温舒的经验,这一次说到底还是两个衙署办事不力加上齐王薨逝这两件事惹得天子不快。又不是那种牵连甚广的大案,天子总不会让新任的中尉和廷尉手下无人可用。

帮下属们向天子求情,也就是个顺手为之的人情。

天子改元元封的第一年,还完成了封禅泰山,他和赵禹二人总不至于就此丢了性命。若只是丢官或者贬职,他来日未必就没有死灰复燃的机会,说不定还能重返中尉之位。

“王公大恩,下官没齿难忘!”下首八人起身一拜。

“不必了,说起来也是我牵连了诸位。”王温舒摆了摆手道。

“王公言重了。蓬莱一案我等也是亲历其中,结果未能让陛下满意也是我等办事不力所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只是王公一人的责任。就是受到天子的责罚,也是因我等办事不力。”从头到尾参与了蓬莱案侦办的中垒丞杨琦出言道。

“终究还是因为赵禹和我太过恋栈手中的权位,没有能早些向陛下上疏请辞,事情才会变得如此棘手。”王温舒沉声道。

因为齐王刘闳之死,蓬莱一案最终草草结案。在查案过程中办事不力的二位两千石被天子处以罚铜百斤的处罚。对于他们二人的身份地位来讲,这份处罚确实有那么点不疼不痒的感觉。

现在看来,当今天子在齐王死后就想过如何处置他们这两个办事不力的两千石。

天子将御史台弹劾他与赵禹的奏疏留中不发,并不是为了保护他们二人。只是单纯觉得火候还不到,需要御史台继续给此事加上一把火,才好名正言顺地处置他们二人。而且御史台突然出手弹劾,也必然是出自当今天子的授意,要不然借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来得罪执掌司法的廷尉和中尉。

这一层意思,早在御史台第一天上疏的时候他才有所领悟。

转念一想,王温舒又想到了此次弹劾背后蕴藏的风险。若不是今年天子刚刚完成了封禅泰山,他和赵禹说不定真要给齐王刘闳陪葬了。

多年身居高位,他王温舒从前做混混、担任小吏时对危险的敏感性也消磨了不少。就连一个简单的以退为进,都没有能及时想到,落得如今这个下场也怨不得别人。

所幸,他还有挽救的机会。只要他与赵禹及时上疏辞官,天子的怒火应该就能宣泄大半。这么多年的两千石做下来,他和赵禹在天子那里多少也是能有一份体面的。

议事之后,王温舒就和赵禹通了气。

赵禹也是个有决断力的人,一看事不可为,就赶紧止损,联合王温舒一起上疏天子请求辞官。

以赵禹和王温舒二人的罪名当然不至于选择去死,但是上疏辞官无疑是一个对天子或者对他们都有好处的选择。天子能顺利出口气,他们也不至于彻底离开官场。

一来是免得碍了皇帝的眼。这几日下来,朝中大臣十之六七都在上疏攻讦他们二人,以他们的老辣自然也知道天子所等的火候就快到了,早点上疏请辞也显得他们识时务。

二来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要是等到天子发话免去官职,王温舒和赵禹二人才真是丢脸丢到了姥姥家。

请辞的奏疏一经呈上,天子很快就做出了决定。

天子并没有直接准了赵禹和王温舒二人的请辞奏疏,免去二人的官职。一撸到底对于两千石重臣而言,还是很伤颜面的一件事情。

说到底,两个人仅仅是办事不力,齐王之死和他们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要是处罚的太重,也显得他这个天子处事不公。

于是就给赵禹和王温舒二人安排了两个新的职务,长沙王太傅和代王太傅。在处罚的同时,算是给二位两千石重臣存了一份体面。

而中尉和廷尉两个衙署中的一千石、六百石属官之中,也有五人被免官,其他人不是降职就是罚铜。

就连王温舒可能无事的武库令程武和武库令丞韩松也被处以罚铜。不过官职保住了,这些金钱上的损失总有能挽回的机会。

天子乾纲独断,也算是给御史台的这次弹劾画下了终止符。

两个衙署中的一千石、六百石属官的处罚,朝臣们并不如何在意。他们还是更为关注赵禹和王温舒这两个在朝中份量极重的两千石最终得到的处罚。

九卿加上中尉、将作大匠、水衡都尉这三个列卿是此时朝堂之上地位只低于三公的重臣,其中廷尉和中尉的权力也就比少府、太常、郎中令稍逊,与卫尉、太仆相当。像王温舒、赵禹这种在中尉、廷尉任上经营多年的两千石,其能量更是不能等闲视之。

天子这样处置,看起来并没有让他们二人的秩位下降多少,还是比两千石的大臣。但绝对算得上一份比较够分量的处罚。

要知道在汉室,两千石和两千石也是不一样的。

就想后来的厅局级、县处级官员,地方和中央能是一个概念吗?

人家发改委能源处的赵德汉处长,市长、副市长见上一面都是给面子。

再具体到地方,这诸侯王和诸侯王之间也是不一样的。

封在齐国、梁国、赵国等大国的诸侯王与长沙国、临江国这种小国的诸侯王,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大国的诸侯王有钱有势,这样的肥缺非皇室近支不可担任。

就比如刚刚死了王的齐国,高祖立国之初就将它封给了长子刘肥,也算是符合了刘肥庶长子的地位。后来的齐王刘襄能成为对抗诸吕的主力,就是靠着齐王封地的七十座城。

当今天子又把齐国封给了次子刘闳。刘闳乃是诸子之中地位仅次于太子刘据的一位皇子,受宠程度可能还要更胜一筹。

两封齐国,不是天子的庶长子就是天子最为宠爱的皇子,齐国的份量在汉室诸侯王中是绝对的前三名。

再说起之前常常提及的梁国,也有四十余城,位于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南部,是出了名的富庶之地。

所以,梁国先是封给文帝的爱子刘揖,对景帝储位威胁最大的一个弟弟。后来又被封给窦太后最宠爱的幼子刘武,不提刘武后来因为储位的诱惑被景帝忽悠的这段公案。

梁国的地理位置就是中央用来防备吴楚诸国的,非皇帝的亲信兄弟不能封于此地。而梁王刘武在七国之乱中不仅仅是立下了大功,还打出了一支强军。手握雄兵,又有窦太后偏宠,还被景帝忽悠,也难怪会在七国之乱里下了死力气。

小国的诸侯王如果不是受罚迁封,就必定是刘氏诸王中的小透明。

如现在的长沙王刘庸,他是天子的亲侄子,按理说这份亲缘关系也算亲近,是皇室近支。

奈何其父刘发是景帝第六子,而且还是景帝之子中十分不打眼的一人,生母唐姬本来就是景帝宠妃程姬的侍女。就是因为程姬的月事来了,才让唐姬代替她侍寝。酒醉的景帝,就把唐姬当做了程姬,来了一番颠鸾倒凤。结果一发入魂,这才有了刘发。

母亲不受宠,本人也不受宠,封地在长沙那种犄角旮旯的地方也是理所当然。

汉时的长沙和现如今的鱼米之乡长沙相比,简直就是两个地方。什么“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更是要等到明朝中后期才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时代,长沙一向是被视为瘴疠之气横行的地方。

要不是刘发的后世子孙里出了个位面之子刘秀,这位长沙王大概也会和大部分的刘氏诸王一样不为人所知。

赵禹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在朝臣看来也确实够惨的。赵禹这个人还是景帝时期就开始做官的老臣,今年也六十多了,可能真就没有了再回来的机会。

而王温舒则是去代国担任太傅,在朝臣们眼中也是一个半斤八两的惨字。

和长沙王一样,代王在汉室历史中那也是一个传奇。不过不是往后,而是要往前追溯。

当今天子的祖父,西汉历史上有名的明君文帝,他最初的封爵就是代王。

汉高祖的诸子中,论贵重有惠帝刘盈,论年长有齐王刘肥,论宠爱有赵王刘如意。刘恒和他的母亲薄姬一样,在高祖诸子中一点也不起眼。

所以文帝也只能捞到了代国又穷又冷这种小国,也安安心心地当起了小透明。也正因为此,才躲过了吕后时期的血雨腥风。

等到诸吕被铲除之后,陈平、周勃等平定诸吕外戚的勋贵开始在高祖诸子孙中挑挑拣拣。实力强大的齐国直接忽略,找来个强势的君主,他们这些勋贵还怎么主政。也就是代国看起来实在是没什么威胁,他们才会迎文帝入京。谁成想这位知名影帝继位之后,没用几年功夫就将曾经大权在握的列侯勋贵给打得七零八落。

现任的代王刘义是文帝的曾孙,祖父刘参是文帝最不受宠爱的第三子,既不能和嫡子刘启、刘武比身份,也不能和弟弟刘揖比宠爱。爹不疼、娘不爱的刘参也只好又回到曾经受苦多年的代地。

所以天子将赵禹和王温舒贬谪到长沙国和代国,就是明着让这哥俩去那边受苦的。只是这份处置还给他们留了复起的机会,也算是天子对这两位正当壮年的重臣仁至义尽。

赵禹年长也许熬不到回来,但王温舒此人要比赵禹年轻不少,说不定还有再次回京的时候。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