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大同城入驻三千威风凛凛的金吾卫。
满街传闻,皇上派皇家精锐部队前来大同镇,力图重创俺答汗。现在入驻的不过是先头部队而已,接下来几天中,大部队将逐次到达。
杨博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在总兵府前给各守军将领、大同府官吏、城中有头面的商贾富豪、致仕官吏讲话。说他已遵从皇上旨意,从太原方向调集六万兵马驰援大同,京师援兵十万,整个大同镇守军会达到三十万左右,将给猖獗狂妄的俺答汗当头一棒。
消息很快传遍整个大同城,守城将士士气立马提升,老百姓则欢呼雀跃。有如此多军队来援,何惧俺答汗!
城中一扫颓废之气,人们满心欢喜,逐日高涨的物价也有所回落,整个大同城恢复到战前的秩序。
连忧心忡忡的朱廷埼也一改往日的苦瓜脸,在代王府大摆宴席,宴请杨博、朱时继,以及令他很不满意的林凌启。
与此同时,张铎秘密调集一万骑兵城外集合,在一名参将带领下,悄悄离开大同。
当然,留下的一万骑兵用来暂时应付边关军情,等到俺答汗大举进攻京城时,便火速调往京城。
这是林凌启与张铎再三要求下,杨博作出的让步。
次日,杨博观摩林凌启新组建的部队林家军。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林家军已颇有章法。各兵种、各个编制间的配合已到熟练程度,无论进攻、防御、后撤,均有条不絮。
模拟敌军的金吾卫基本由骑兵组成,在朱时继的统领下,与林家军展开‘厮杀’,
向来骑兵与步兵之间的战斗,骑兵占据极大的优势。骑兵快速转移能力,与高速冲击力,非一个步兵阵营所能抵挡。
且金吾卫乃皇家禁军,战斗力远比一般军队强。杨博预测,林家军能坚持一盏茶,而阵型不被冲乱,就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但战局一开始,杨博就感觉自己的判断出岔子了。
只见林家军占据一处有利地形,摆出一个半圆的阵势,杜绝对方侧袭与包抄。
盾牌兵布置在第一线,掩护自身与长枪兵、弓箭兵。长枪兵位于盾牌兵半个身位后,提防骑兵快速冲击。弓箭兵则站在第三列,使用远程攻击,给敌军造成杀伤。
而且奇怪的是,每个士兵都带有小板凳,抛之于阵前约五十步开外,散乱的形成宽约几十米的路障。骑兵通过这里时必须降速,以免马蹄踩上折腿。这样给弓箭兵瞄准提供时机。
金吾卫由两千骑兵、五百弓箭兵、五百鸟铳兵组成,考虑到俺答汗军队缺少火器,鸟铳兵便充当步兵使用。
朱时继对这种由流民组建的军队,根本没放在眼里。战局一开,他命令骑兵全速冲击。可到了林家军布置的路障区,金吾卫们只能勒住缰绳,避免马匹受伤。结果在模拟的箭支攻击下,‘损失’近二百余人。
朱时继大怒,命令金吾卫不惜‘伤亡’,迅速接近敌阵。
由于距离过近,速度无法提升,金吾卫的骑兵‘厮杀’时缺乏冲击力,没能发挥出骑兵的优势。而林家军的长枪兵用裹着布团的长枪直捅马眼,马匹受惊,不少人坠下马来,把盾牌兵‘砍’了。
片刻间,金吾卫已有四百来人‘阵亡’。
朱时继见对方阵脚尚未冲散,己方损失不少,气得直骂娘。
幸好弓箭兵赶上来,与林家军的弓箭兵对射,总算把战局稳下来。
此时林凌启命令林家军收缩防线,半圆形的战队变成倒八字形,中军直接暴露。
朱时继仿佛看到一丝胜利的曙光,忙命骑兵直攻对方大本营。林家军未作过多抵抗,将中军正面暴露在骑兵攻击范围。
到此时,杨博轻叹口气,林家军失败了。
因为中军一旦被催垮,将失去指挥能力,对军队士气影响极大。接下来就是骑兵对步兵的屠杀,而步兵则无还手之力。
眼看胜利在望,林家军中军突然推出十门重炮,黑乎乎的炮口直对冲上来的骑兵,林凌启手持一把火炬,笑呵呵的看着朱时继。
朱时继傻了眼了,自己骑兵完全暴露在对方火炮之下。十门重炮齐射,根本没有生路。
这仗还怎么打!
杨博也没料到林凌启藏了这么一手。
虽说蒙古骑兵比起金吾卫,骑射能力厉害的多,林家军的弓箭兵不一定能压制住对方的攻势。而且蒙古兵骑术也比金吾卫高明,十几丈的路障不见得能让敌方降低多少速度。但从林凌启的指挥,与林家军的表现,足以能抵挡敌人一攻。
杨博无限感叹,林凌启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在短时间内,将一群流民训练的此等程度。
他忽然想,如果给林凌启足够时间,足够资源,他是不是能训练出一支能与俺答汗相媲美,甚至超越俺答汗的军队?
来时心事重重的杨博,满怀希望的离开大同。
他答应将林家军正式纳入朝廷军队,还鼓励林凌启,继续扩大林家军,越多越好。
林凌启留了下来,协助并监督张铎,在俺答汗大军尚未东移前,力保大同不失。朱时继与他的三千金吾卫也留下来,继续伪装支援大同的军队。
至于朱素嫃,尽管杨博与朱时继再三恳求,她还是坚持留下来。她要等到俺答汗攻打宣府时,才与林凌启、朱时继一起返回京城。
朱时继显然对失利非常不满,他一再宣称,如果将金吾卫的鸟铳兵威力发挥出来,林家军肯定不是对手。
对于他的言论,林凌启不置可否。
诚然,鸟铳兵的威力的确很大,但是战争不是靠兵器优势就能取得胜利的,不然俺答汗早被打败不知多少次。
可是人家为什么能屡次进犯边关,而朝廷却束手无策、任人宰割呢?
张铎也观摩了这场对战,深感林凌启的能力超凡,便大力支持他招收流民,扩大林家军。
几天下来,林家军兵力已达到一万人。
由于缺乏军官,林凌启停止招募,并将后来招入的七千人编为预备役,与先前的三千人分开,并抽调一部分锦衣卫对这些人进行集训。而在原来三千人中表现突出的提拔上来,顶替空缺职位。
兵在于精不在于多,林凌启一定要把原来的三千人练出来。其他的人,随时替补在预计战斗中受伤或阵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