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大明锦衣神探
第176章 对牛弹琴
作者:意捅天下更新时间:2024-11-08 02:42:03
第三百四十五章 对牛弹琴

突然,绥虏口城头战局突变,一队队衣甲鲜明的明军冲上城来,极力驱逐站在城头的蒙古兵,厮杀进一步加剧。

俺答汗脸色一变,抚动胡须的手忽然将胡须捻下几根。

这支生力军是从哪里来的?大同镇各条战线的兵力不是被拖住了吗?难道是大同城调来的?

应该是的。

看来敌人打算孤注一掷,死守此堡。

这样最好不过。只要此处一破,急速进军,将大同城援兵消灭在野外,那么大同城就不攻而破,倒省自己许多事,毕竟大同城的坚固程度远强于此堡。

赵全也猜测到了,笑着说:“大汗,这恐怕又是林凌启的杰作。上一次我们疏于防范,被他占了些便宜。现在又故技重施,正好歼灭他们主力。原本打算攻打大同城时,让段思明作内应,现在看来不必了。哈哈哈…”

他笑得很张狂,也很得意。因为段思明虽然对他有恩,但他不希望段思明太出风头,抢占他在俺答汗心目中的地位。殊不知段思明已经命归西天。

夜幕降临,战斗暂告一段落。

一车车伤兵在骡马牵拉下,前往宏赐堡。路经绥虏堡时,伤兵的痛苦低吟声,让来自大同城的人们闻之心惊。那翻开的、血淋淋的疮伤,更令人触目惊心。

一些年轻的妇女甚至吓得哭泣不已。

林凌启站在路边,很郑重的向每一位伤兵慰问。他这不是作秀,而是他认为,必须对用热血和生命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与尊严的将士表示尊重。

余晖斜照,大地一片殷红,仿佛血流成河,气氛异常压抑。

送走最后一名伤兵,回看数万百姓或站或坐,眼神中尽是胆怯、迷茫、疑惑、悲伤,不由叹了口气。

吴承荣的效力高得惊人,半上午安排的事情,到此刻已征集数万大同城百姓前来。

其实林凌启心中知道,这些百姓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不愿意来的。

这么热的天,这么辛苦的活儿,离前线又这么近,谁想干哪?他们到这里,只怕是钢刀架到脖子上才勉强同意的,也就是说逼迫的。

强迫人干活,需要大量兵力去监督,以防他们偷偷溜走。可眼前形势紧张,哪有多少空余兵力来执行呢?

再则,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强迫他们干,效率不高不说,质量上也会打折扣。如果不按自己的计划正确实施,爆炸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重创敌军了。

这个后果非常严重,关系到山西、陕西百姓的安危,关系到大明江山的安危,势必要消除在萌芽中。

林凌启请来吴承荣,正色说:“吴大人,你能在短短时间内,召集如此多百姓来效力,本官非常感激。不过本官见他们似乎情非得已,想给他们做下动员,请你邀聚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吴承荣迟疑一下,动员工作不是没有做,而是没有效果,最后只得采取强制措施。

虽说林凌启的能力有目共睹,但要让这些人心服口服,他还是怀疑。

“吴大人,能否请你快点,毕竟这些人还没用过晚餐。”

林凌启忍不住催促一声,若不是对吴承荣颇有好感,他的语气可能会变得强烈一些。

“马上,马上!”

吴承荣带着疑惑的眼神,略瞥他一眼,随即安排此事。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数百名百姓中的代表人物汇集到林凌启周边。

他们有的是一大家族的族长,有的是铺子掌柜,有的则是流民中推出的代表。

大家静静的坐在地上,谁也没注意泛黄的土壤会玷污他们的衣衫,他们的心思全部放到林凌启身上。

这位年轻的锦衣卫大人,在灭虏堡将不可一世的俺答汗打得抱头鼠窜,这是大同镇乃至自明成祖以后,从来不曾有过的战绩。

他们期盼其能将百姓带出困局,但不知道其大张旗鼓,究竟是为了什么。

跟敌军打仗,无非是士兵的职责,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为何要把如此众多人员召集的这里?

疑问挂在众人的心头,不过谁也不敢直面询问,官与民的距离,必须要保持。

林凌启环视一圈,恭恭敬敬拱拱手,朝众人作揖。

人们纷纷站起来,连屁股都顾不上拍一下,纷纷还礼,口中均称‘大人客气了’。

林凌启手掌往下压了压,示意众人坐下,朗声说:“各位乡亲父老,想必诸位都在大同土生土长,了解许多边关战事。我太祖皇帝起兵,将骄纵、蛮横、狠毒的元兵驱逐出关,重复我汉人江山,乃是天大之功绩。

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北虏就像蛰伏在草原上的野狼,时时刻刻紧盯着。稍不防范,就突如其来,狠狠咬上一口,给边关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

大同素来是北虏主要进攻点,而边关守军无不畏之为虎狼,一旦遭遇进攻,往往溃退千里。手无寸铁的百姓,只能任凭北虏烧杀抢掠,一把血泪难以言表。

在场的许多亲人朋友,或遭杀害,或遭虏掠,此等仇恨均深埋心底。现经林凌启揭开,人们或者愤怒,或者悲伤,神情各异。

“这一次,俺答汗集中其所有兵力,目的是吞并大同,乃至整个山西,野心比天还大。但朝廷援兵迟迟未至,边关守军力量日渐薄弱,很难抵御住敌军进攻。

等到绥虏口攻破之日,就是诸位灾难来临之时。你们的房屋、财产、耕田、店铺,都将被俺答汗操控。你们的父母、妻儿包括你们自己,将生活在俺答汗的屠刀之下,稍有异动,便性命不保。”

老百姓不同于军队,没有共同利益,很难将他们有效组织、调动。之所以讲这些实情,并不是想恐吓百姓,而是让他们认识到即将面临的情况。

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林凌启希望他们在紧要关头团结起来,振奋起来,能服从大局分配,不折不扣的完成计划。

但人们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原本应该是愤慨的表情、激愤的表态,现在却是一片惶惶不安,许多人甚至坐到地上发呆。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