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东郊外有一个两进的院子,院子二层的阁楼内。
季老板躺在叠床上,怀里搂着一个娇小可人的女子。
那女子身披薄纱,半躺在季老板的怀里,手里拿着一些奶酪正往季老板嘴里送,边上的桌子上放着油茶,全是异域食品。
就连这个女子看起来也是异域人。
季老板家大业大,粮多钱多,也会享受。
那女子问:“官人这次准备在奴家这里住多久?”
季老板呵呵一笑,抬手捏住女子尖小的下巴,眼神冒着邪魅的目光,说:“小美人想让我在这里住多久,我就住多久,嘿嘿。”
奸笑一声,用肥腻的身子压住女子,就在季老板准备快活的时候,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季老板这脸呱嗒就掉下来了,不耐烦的冲外面喊了一句:“谁啊?”
“掌柜子,是我小淘。”
“什么事?”
“不好了掌柜子,出大事了。”
季老板面有怒色的从床上下来打开门,呵斥道:“什么大事不好了?”
小淘就是那个管家,哭丧着脸说:“掌柜子,您知道今天来咱店里买粮的那个公子是什么人吗?”
“我怎么知道?老子知道他身份不凡,像是某个大官家的公子。”
小淘急忙说:“不是大官家的公子,他是当今皇上的兄弟,康王殿下。”
“啊。”
季老板吓一跳,又问:“那他现在的人呢?”
“他等不回来您,就去别家了。”
季老板想了一番,说:“不怕,老子又没犯什么罪,他能把我怎么样,莫说他是个皇子,就是皇上来了,也不能把我怎么样,以后再有这种事别来烦我。记住,给我盯着那三家,看看他们怎么做。”
“是,小的这就去办。”
都说蛇鼠一窝,说起来不假,季老板藏起来,其他三家的掌柜子也不是傻子。
赵构去另外三家粮行,进门刚说出自己的目的,小伙计就说,掌柜子不在家,做不了主。
大个愤愤不平,说:“殿下他们这是串通好的。”
“就算他们是串通好的,咱们有什么办法?总不能因为人家不卖粮就把人家抓起来吧?”赵构无奈的说。
“殿下,那咱们现在怎么办?难道一直等他们回来?”
赵构抿着小嘴,心想:这是皇兄给我的第一份差事,可不能办砸了。
“那就等他们掌柜子回来。”赵构就不信他们能一直不露头。
一天、两天、三天,一连等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四大粮行的掌柜子。
赵构心里这个郁闷啊,实在没办法就回去找赵桓了。
御书房内。
赵桓见赵构回来,脸色不怎么好看,问道:“怎么了?生病了,脸色怎么那么难看。”
赵构小脸都拧到一块去了,看见赵桓,施礼道:“皇兄,臣弟办事不利,没有买到粮食。”
“哦,有钱也没有买到?”
“是。”赵构把这几天的事情说给赵桓听,因为心里难受,说出的话文绉绉的,赵构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反正到最后,赵桓只听出来八个字。
囤货奇居,等待涨价。
这是哪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事情,商人发国难财的比比皆是。
赵桓听完,嘴角扯出一丝冷笑。
“想发国难财,那就要看看他们有没有这个本事。”
赵桓心里想了一下,然后跟赵构说:“九弟这几天一直在外面奔走,着实辛苦,你还是先回去吧,这件事朕来想办法。”
“对不起皇兄,臣弟无用。”赵构说着,眼睛微微的泛红。
赵桓劝道:“你有这份心,皇兄很感激,你毕竟不满十九岁,再说你也没有跟民间接触过,朕不怪你,先回去陪母妃吧。”
赵构无奈,只能先回府了。
见赵构走了以后,赵桓喊道:“温平。”
“在,皇上有什么吩咐?”
“给朕找身便服,随朕出去一趟。”
“遵旨。”
穿上便服,赵桓在一个柜子里不知道拿出一个什么东西揣在怀里。
赵桓刚出宫门口,碰见匆匆回来的秦桧和李若水。
“皇上这是打算出宫?”秦桧问。
“你这不是废话吗,朕不是出宫,难道来这里看风景?”
“臣失言。”
李若水看看赵桓,说:“皇上怒气冲冲,这是要干什么去?”
赵桓没跟他们说干嘛,只是让秦桧去开封府调一队兵丁过来,然后看着李若水说:“这汴梁城你熟悉对吧?”
“是,臣很熟悉。”
赵桓说:“秦桧,你调来兵力以后,直接去鸿酬粮行,朕在哪里等你。”
“遵旨。”
“清卿,咱们去鸿酬粮行。”
“是。”
赵桓和李若水来到鸿酬粮行门前,一帮人正在门口争吵。
争吵的内容是,鸿酬粮行这几天一直闭门不开,老百姓想买点粮食,伙计不卖,老百姓就在这里和他们吵吵。
“清卿,你知道这粮行的背后是谁吗?”赵桓问。
李若水回道:“臣不知,臣在朝堂没有什么朋友,所以消息很闭塞。”
赵桓点点头,说:“好官都是孤臣,难为你了。”
李若水受宠若惊,忙说:“不敢,臣自以为,深受皇恩,就要站在朝廷的角度去想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辅佐皇上。”
“这话说的漂亮,放心吧,朕不会亏待你的,是好官还是坏官,朕分的清楚。”
“哎哟,皇上快看,打起来了。”温平提示一句。
赵桓抬头,看见老百姓和粮行的小伙计打作一团,着急道:“秦桧怎么还没有回来?”
李若水这会儿也看明白了,皇上这次带着兵来粮行,恐怕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皇上,您让秦大人带兵过来,莫非要以暴制暴。”李若水问。
“不是,朕打算来的时候,也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多百姓围在这里。”
“那皇上您让秦大人带兵来到这里干什么?”
赵桓冷笑一声,说:“朕要给汴梁的粮商们一点教训。”
李若水劝道:“皇上,此举不可行啊,自古帝王治国,上顺天应,下抚黎民,哪有帝王与民争利的?”
“腰杆不硬,江山不幸。”赵桓说:“清卿,你所不知,这汴梁的四大粮商,准备囤货可居,然后发国难财,这样的蛀虫,朕不教训一下,怎么对得起前来买粮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