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嘉德帝姬为刘伯阳整理着衣冠,脸上全是欲说还休的不舍。两人已经结婚一个多月,明日刘伯阳却要去明州昌国县任职,以宁远将军、武骑尉、中书省录事,权知昌国县事。
唐国维看了一圈,一时半会没有哪个县出缺。正想往其它路再看看时,明州昌国县知县的身体病垮了,一纸告病请辞递到了中书省。
唐国维并不在意昌国这孤悬海外的岛屿,他看重此城地处海路要道,让昌国县成为“要县”。更妙的是,那鬼地方不用担心征收的田赋够不够数,也不用担心子民教化达不达标,虽然苦一点,但只要安安稳稳做满三年任期,不出差错,审官磨勘厅里自然是一笔好履历。
唐国维思前想后,觉得昌国县目前来说是个不错的去处,他不是那种只顾宠溺不知历练后辈的人。再说了,现在实缺紧俏得很,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这昌国县虽然是海外孤岛,但紧挨着明州,比边远地区和地处前线的县要好得多,要是不赶紧下手,有的是人要。唐国维出面帮忙运作了一番,凭照很快就发了下来。
只是昌国那地方,嘉德帝姬肯定是不能跟着去吃苦的,正好,她这几日有了妊娠反应。请了太医过来把脉,说是有了喜在身,正好留在汴梁城里。
还是穿越好,不仅返老还童好身体变年轻了,还火力变猛了,枪法变准了。
“娘子不必担心,昌国县离明州很近,朝发夕至。明州,娘子是知道的,吴越一带最富足的地方,所以娘子不必太担心。”
“官人,奴家知道。只是明州是明州,昌国却是孤悬海外的岛屿。要不我去求求父皇,换个地方做官可好。”
现在的宋人,谈岛色变,大宋最让人闻风丧胆的流放地-沙门岛,就在登州不远处的小岛上。刘伯阳连忙阻止赵玉盘的想法。要是让你一搅和,我前段时间不白忙活了吗?
“娘子,我既然做了驸马都尉,就要以身作则,勇于任事。这昌国县我都不愿去了,那还有谁愿意去。”
赵玉盘被说得哑口无言,这些道理她都懂,可她就是不愿意夫君离开汴梁,去哪个什么鬼昌国县当知县。她的一腔柔情都化成了绕指柔,希望能够将夫君那颗坚硬赛铁的心给化掉,赶紧改了主意。
只是可惜,刘伯阳最后还是离开了驸马都尉府,带着贾存晋等护卫,还有刘开新等人,沿着年初进京赶考的路线,向明州飞速赶路。
“父亲大人,刘安明一行昨日一早就出了东门,沿汴河向东,行程极快,这会怕是快到南京府了。”
说话的是蔡京的七子,蔡脩。
“我们这个小同乡急冲冲地进京,又急匆匆地离京。短短半年时间,倒是在汴梁城留下了不少说法。”
“据说此人跟梁内相关系密切。”
“何止啊。整个后宫,上到圣人娘娘,下到小黄门,都说他的好。哪怕童内相、杨彰化(杨戬)也要卖他几分面子。尤其让我想不到的是,此人非常会花钱,而且非常能花钱,一万贯钱,恐怕也能让他花出十万贯的气势来。”蔡京抚着下巴胡须,淡淡地说道。
“郎伯,这刘安明跟叔父那边也走得很近?”蔡條忍不住开口道。
“这倒算不上。”蔡京摇摇头道,“元度出任送亲正使,是官家钦点的,跟刘安明、唐佐尧没有什么关系。”
“难道官家要起复重用叔父大人。”蔡脩和蔡條不由大惊失色。叔父倒是亲的,可他的政见跟父亲完全不同,甚至算得上是政敌,要是他被起复重用,是不是说明官家有了别样心思。
蔡京看到两个儿子的模样,不由轻叹了一口气。几个儿子里,长子蔡攸长于心计,完全可以成为接班人。可惜他野心太大,早就不安于自己之下。结果臂助不成,还成了政敌。不过这样也好,要是他们父子同心,官家就不会那么放心了。剩下的这几个儿子,文采是有,可心计太浅,又没有什么手段,自己年纪大了,一旦倒下,这蔡家的荣华富贵真不好说了。
原本想拉拢下那个小老乡,只是从目前他的态度看,想必是他的舅舅点明了他们那一派系的超然姿态,不掺和到自己的这些破事来。也罢,你超然你的,我折腾我的,只要不拆台就好。
蔡京知道自己得信任是马屁拍得好,又有办法搞钱,能满足官家奢侈的生活。只是这钱越来越难搞,民愤也越来越大,有点担心自己什么时候被祭出来顶雷。
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蔡京觉得很疲惫,尤其是两个儿子没有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还在纠缠于如何揣摩官家的意思,这位快七十的老人觉得精神跟不上,不由地闭上了双眼。就在这时,书房门被人敲响。
“出了什么事?”
“两浙路六百里加急,说是有海寇肆掠温、台、明三州,昌国县城失陷。政事堂值官不敢妄议,所以连夜送到府上来了。”回话的是蔡京的一位机密记室。
“什么?海寇肆掠三州,昌国县城失陷?”蔡京忍不住睁开眼睛,重复了一句。不同他两个儿子脸上的幸灾乐祸,蔡京却是一脸的凝重,坐在那里默然地思量起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这可不是小事,国朝立朝百多年,河北、西北乃至广南西路,丢土弃城的多了去,可东南一处却一直太平无恙。今天居然一座县城失陷于海贼之手,哪怕是一座孤悬海外的岛屿,它也是一座县城。这事要不赶紧平息收复,朝廷的面子恐怕要丢光了。官家可是最好面子的,届时发了火,怕是要有不少人出来背锅。只是昌国是孤岛,就算把西北最精锐的禁军调去也没用。没看到这奏折上还有枢密院的转帖,那个最好抢军功的童枢相都没做声,直接踢了皮球。他属下的禁军再能打,也不能游过茫茫大海去剿匪吧。
只是这事有点巧,我们的驸马都尉还没上任就遇到了这事,对他来说是福还说祸呢?不过蔡京想得明白,只要操作得当,这事对于这位驸马都尉而言绝对不会是祸,那怕主持收复无果也没事。他现在是驸马加进士,双重保险,背后还有舅舅护着,只明州和两浙安抚使都吃了挂落他也不会有事的,就是不知道这小子有没有胆子继续去赴任。只要他胆子大,不中途返回,继续赴任,他就立于不败。而且万一这小子侥幸收复了昌国,那功劳就大了去。蔡京摇摇头,把后面这个念头从脑海里驱走,这事太玄幻了,不可能的。
两浙路的急报震动了整个汴梁官场,不少人都在笑话这刚出炉的驸马都尉。真是人在河里走,锅从天上掉。你昌国知县,还没上任,县城治所却陷于寇手。许多人在猜,这位驸马爷会不会上书要打道回府,请官家再给安排个上任的去处。
没几日,刘伯阳的上书到了政事堂。这个年轻探花郎到底还有几分勇决,毅然地要继续上任,还准备收复失陷县城。不过他也提出了几个条件,首先他要邀请各大海商助拳。剿灭海寇,各大海商绝对有实力。只是人家为什么要帮你?
刘伯阳知道现在朝廷肯定拿不出钱粮来雇佣大海商,干脆提出要“政策”,免税政策。他要求昌国县收复后,必须免五年赋税。而且昌国县每年签发一定数量的火票给助拳的海船,各市舶司不得再征收税收,以此来报答那些帮忙助拳的大海商。
其次,刘伯阳提出要招募编练乡兵,实化团练。此前各州团练使防御使都是寄禄虚官职,专门用来表示该官员拿这份俸禄,在不在本地任职根本不重要。现在刘伯阳要求担任明州团练捉守使,领兵从明州出海,收复昌国。
其三,为了保证昌国县长治久安,以及两浙路沿海的长期安全,刘伯阳要求收复昌国县城后就要强化其的军事功能,设立水陆两寨,拱卫海路和沿岸安全。最后刘伯阳着重点出,昌国安则会稽安,会稽安则两浙安,两浙安则大宋安。
不愧是新榜探花郎,一篇上书做得是有理有据,气势恢宏,让人无从反驳,尤其是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让人动容。
朝中讨论了一番,由于两浙是大宋朝重要的钱袋子之一,又牵连着众多的海商。这些大海商各个手眼通天,甚至都直通到宫里面,不能让他们闹起来,南北海路要尽快回复正常。而且大家都知道两浙的厢军根本不管用,两淮的禁军又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如让愣头青的新知县去折腾一番,反正他是进士加驸马,双重保险,就算是兵败了,也伤不到毫发。
很快,上旨明发,宁远将军、武骑尉、中书省录事、权知昌国县事刘伯阳,守明州团练捉守事,先寄居明州定海,招募各地乡丁,延请海船,伺机收复昌国县城,其余所请各款,一一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