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的创作,我曾提出过一个关于“双重编译”的说法,其主要内容是:作者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将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转化成文字内容写出来,读者在阅读时是将文字内容再度还原成脑海中的画面。
对任何的艺术形式来讲,对作品中蕴藏信息的重新解读还原甚至是“脑补”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文艺作品的魅力之一。而文字内容在“脑补”上更是出类拔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如斯言。
由于“双重编译”这种特殊形式存在,我认为一部“完整”的小说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优秀的小说作者,总能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一行行文字在读者脑海里源源不断转化成一幅幅的画面,读者的心思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变化而变化,时而激动,时而和缓,情绪波澜起伏,**迭起,带来相当愉悦的阅读体验。当然,这非常考验作者的笔力,笔不由心是经常出现的情况。如何减少第一次的编译损耗,对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小说三要素中损耗最大的一定不是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环境。
减少“环境”的损耗,我认为有两点是重要的:
第一,是此心同彼心。作者在创作时需要考虑到读者脑海中的画面与自己构建的是否一致,也即之前曾提过的“作者是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这个理念。能从自己的文字中解析出相同的画面,是读者能认同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需要基本的训练。笔不由心的问题都是存在的,不管是怎样的大师,也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网文小说这种上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文艺形式,“尴尬”是一定存在的,但通过相应的训练,可以让笔力进可能的成熟。这种成熟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完成,也可以通过长期的写作完成。一般作者的第一部作品写的都比较生涩,第二部作品的笔力提升就相当明显,至少“笔不由心”这种问题可以得到适当解决。
3.3涂鸦作业
1,笔不由心的情况你是否存在?
2,尝试描绘一个场景,用至少三种方式。
3,请他人为你阅读3.3.2的多种方式,选出他认为最适合的,然后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