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陈宪又进行了持续射击试验,他让一个士兵使用火绳枪,一个士兵使用三眼铳,让两人进行半个小时的持续射击。
最后,使用火绳枪的士兵射出的子弹几乎是三眼铳士兵射出子弹的三倍。
在长时间的射击比赛中,还暴露出三眼铳相对于火绳枪另外一个缺点,那就是瞄准性能差。
百米距离,射击人形靶,哪怕火绳枪试射的学徒枪法不佳,也差不多有将近一半的命中率,用三眼铳,子弹飘的很厉害,十枪里,也难有一枪命中,全靠运气。
三十米靶,三眼铳倒是三枪里能中一枪,但这个距离火绳枪差不多都能做到百发百中了。
经过这一系列实验,学徒们总算是心服口服,不再要求装备三眼铳。
有枪当然不能没火药,不然火枪就是烧火棍,所以对火药的开发,是和火绳枪的开发同步进行的。
当火绳枪试制成功的时候,陈宪已经有了自己的黑火药生产车间。
黑火药是由硝,硫,碳混合而成。
黑火药的配方,硝,硫,碳的制作,几乎是大多数穿越的必备资料,在那位网络写手的资料库里也有这些东西。
硝在宋朝已经有比较广泛的生产和应用,这种东西在炼丹术中很重要,是主要的伏火药之一。
硝在中药里也有运用,制皮中也会用到它。
但这东西的用量比较少,在和杨家关系蜜月期的时候,陈宪让杨家商队帮忙去莱芜县城采购,但他很快发现,采购回来的东西要么价格很高,要么不对。
比如从中药铺子里采购回来的硝,大多时候是芒硝,皮货行里的硝连芒硝都不是。
没办法,陈宪只能自己用土法熬硝。
所谓熬硝,就是从硝土中提炼火硝。
硝土的来源,火硝的熬制方法,网络写手的手机中全都有详细的资料,陈宪只需要照本宣科即可。
硝土一般产于茅厕、猪牛圈,老房子的墙角,悬崖,岩洞等地方。
陈宪一方面通过学徒从东庄子里收集硝土,一方面派人进山在悬崖,岩洞等一些有腐殖土但雨水又不会冲刷的地方收集硝土。
这是因为,有机物在硝酸细菌的作用下腐败的过程会产生硝酸盐,所以腐殖土里面往往富含硝酸盐,但硝酸盐又比较容易溶于水,因而,雨水会将腐殖土中的硝酸盐带走。
他还尝试着用将一个堆肥的肥堆长时间堆置,看能不能自产硝土。
硝土产生的原理是土壤里的有机物腐败后,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生成硝酸,再与土壤中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结合,生成硝酸盐。
堆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亚硝酸菌和硝酸菌起作用的过程,只要堆肥时间够长,就会产生大量的硝酸盐。
所谓熬硝,就是将硝土和草木灰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热水搅拌溶解,过滤去不溶解的物质。
将过滤后的溶液进行熬煮,熬煮过程中,利用硝酸钾和硝酸钠等杂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在不同温度,去除杂志,析出比较纯净的硝酸钾。
运用这个原理,进行多次溶解析出后,就能得到比较纯净的硝酸钾。
相对于火硝的难以采购,硫磺的采购就容易的多。
硫磺在中药里运用很广,是这个时代治疗皮肤病最主要的药物,所以只要是药铺子,都有这东西,而且硫磺还是提炼金银的辅助品,用量也不小。
最关键的是,莱芜本身就是硫磺的产地。
硫磺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天然硫磺提纯,另外一个就是由硫铁矿中提炼。
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就记录了从硫铁矿中提炼硫磺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其实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莱芜盛产煤铁,也产硫铁矿,县里就有做硫的作坊。
有了硝和硫磺,炭就不用说了。
当陈宪完成火枪和火药的量产,已经是泰和七年的仲夏时节。
……
在这半年中,还发生了一件小小的插曲。
被陈宪救活放走了的八个猎人在一个多月后再次来到陈家庄,他们带来了不少皮毛和熏肉作为礼物,向陈宪感谢救命之恩。
其中一个猎人就是上次袭击陈宪的那伙猎人中一个把头的弟弟,他带来了猎人把头的感谢和善意。
能少一个敌人,陈宪自然是高兴,他接见了这群猎人,收下了他们的礼物,回赠了他们一批优质的砍刀。
这种砍刀是陈宪仿制自己手里那把冷钢出产的狗腿刀的外形,刀刃前端宽厚,后端狭窄,刀背呈反曲圆弧,刀刃呈s状,刀尖朝正前方,不但劈砍威力极大,刺杀起来也很顺手。
在仿制时,陈宪将刀的体积放大,原本一尺多长的刀,放大到了两尺多长,然后给每个士兵都配备了一把,当做副武器。
这种刀陈宪也采取了百炼钢和熟铁的包钢法锻造,附土淬火,质量不输于武士刀,实用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猎人们拿到宝刀后甚至有些诚惶诚恐,他们觉得他门拿来的腊肉皮毛根本抵不上这宝刀的百分之一。
陈宪又趁热打铁,向对方提出用这种砍刀向对方换取硝土。
听了陈宪介绍的硝土是什么东西后,猎人们差点觉得陈宪疯了,竟然用这宝刀换土!
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猎人们当然不会拒绝这好事,当即答应下来。
陈宪又和对方约好了检验硝土的方式,并表示只有检验合格的硝土才能换刀。
猎人本来就觉得这事是白捡的,自然不会拒绝什么。
谈完了生意,陈宪又招待猎人们吃了顿酒。
喝了些酒之后,有个猎人借着酒劲试探着问陈宪,他收不收他们猎户的子弟做学徒。
原来,这猎人有个哥哥在一次打猎时受伤死了,留下三个儿子无依无靠,他见陈宪手下全是半大孩子,便借酒壮胆,问了出来。
陈宪当即毫不犹豫的表示,“收,怎么不收,我这铺子里只有两不收,第一不收地主豪强子弟,第二不收读书人,其他都收。”
陈宪觉得自己这水平,洗脑一些目不识丁的少年还凑活,读书人就算了,而地主豪强子弟一方面难以控制,另外这类人少有不识字的。
陈宪正愁招不来学徒,当即便宣扬了一番自己招收学徒的优厚条件,让许多猎人大为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