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帝国吃相
第607章 视察印刷厂
作者:牧尘客更新时间:2024-08-27 21:10:23

对于书局的安排,陈旭就没有像撰史馆那么严格要求,书局的主要任务是归集整理所有先贤的文章,然后汇编成册,其实之中许多都已经被百家门徒整理的差不多了,最后就是从竹木简牍上誊抄下来审核编订即可, 而且内容也五花八门根本无从下手,主要还是靠百家门徒自己完成,书局的作用就是将这些书籍整理完成之后分门别类进行收藏,然后选择一些诗、书、农、医、法律等对于民生有重大意义的印刷出版,至于其他一些题材,想出版可以, 自己出钱买书号, 印刷厂印刷之后折扣卖给你自己去销售,能不能卖, 能卖多少看自己的本事,当然出版社如果想卖还是可以自行印刷,这个就是纯粹的商业活动。

在书局照样讲了一节课,陈旭没有提出任何建议,只是让所有负责编撰的人要仔细汇编整理,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对其他门派的书籍不要带有任何偏见和诋毁等等。

未时,陈旭在安鱼粱和陈平等人的陪同下去参观了旁边的印刷厂。

印刷厂的规模又增加了小,排版作业区达到了惊人的三百张桌子,印刷台也增加到了近百个,也就是说如果只排版印刷一本书,而一本书一百页的话,一天一夜不眠不休可以印刷出来上千本,不过这是理论上的,因为书籍和报纸不一样, 还要切割装订, 实际上装订一本书需要十多分钟,一个人一天也只能装订数十本, 这个速度大大减缓了书籍出厂的时间。

排版和印刷陈旭早已非常熟悉,但还是挨着把分成几个区域的车间挨着视察了一遍。

在这没有机器的时代,所有的印刷环节都是依靠人工手动完成,从排版到印刷到装订切割,都是用人工堆出来的,因此陈旭眼下看到的就是一个足有上千人的忙碌工厂,巨大的木制大棚被分成了几个区域,排版,校对,印刷,装订全都忙碌无比,但看起来又井井有条。

排版和校对都是读书识字的文士,而印刷工都是身手灵活的年轻小伙子,耐得住寂寞反复不断的重复同一个印刷动作,而因为书籍都是用麻线装订,所以装订工大部分都是女人,同样也是在城内招收的手脚灵活的年轻妇女,采用计件工资,一天下来可能有十钱左右,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折合下来就是六七石左右的粮食,绝对算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工作岗位。

眼下的印刷厂除开报纸之外都不挣钱,不过好在皇帝也很关心文学院的发展,安排内史府从咸阳仓每个月专门拨付了一万石粮食,不然光是报馆、文学院和印刷厂这三个单位,就要把报馆的所有收益差不多吃干净。

印刷厂眼下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印刷报纸,每一期的印刷数量都在五万份以上,而且采用的是最大的版面,纸张也是最大的,因此油墨纸张消耗也是最大的。

除开报纸之外,眼下印刷厂正在印刷的还有三本书。

一是安鱼粱主编的百家论坛,首印五千册,采用的是A4大小的纸张,首期审核刊登了二十篇文章,都是儒法名杂等名门大派的名士策论,每一篇都经过安鱼粱的仔细审核,保证了文章的专业性和严肃性。

另一本是张苍的九章算术,因为涉及到大量的图形,里面的插图都需要用泥板先按照张苍的书稿先一笔一划的雕刻出来,然后送去工厂烧制成陶板,因此这种涉及到大量图文混排的书籍非常麻烦,只用了十个排版台在慢慢排版,进度非常慢,首印准备两千册,如今印刷出来的内容连五分之一都没有。

还有一本是楷体字集,五公主赢诗嫚编著,因为要用到单独的楷体字,因此工厂专门制作了楷体活字,眼下只安排了两个排版和印刷台在慢慢弄。

推广楷体字并不急,或者说急不来。

因为到眼下的大秦,虽然朝廷一直在推广统一的小篆,但在六国之地读书识字的人大多数还是用的是前六国文字,其中许多和小篆不一样,小篆的适用层面还是在朝廷通传的文书上,也就是说只有官方在使用,不过好在李斯和朝廷不遗余力的推动下,至少官方的文字记录都是小篆,而且开始出现了隶书的原形体。

眼下文学院大量收集的资料都是无数不同文字混杂的局面,许多古老的古篆、大篆甚至金文骨文连许多文士都不认识,只能请教一些对文字很有研究的老者才能够辨认,这也是陈旭创办书局的初衷,文字不统一,再过几十上百年估计这些稀奇古怪的文字记录的资料都要成为古董了,必须重新用小篆整理誊写出来才行。

至于楷体这种方方正正的文字莫说现在所有人都不认识,即便有人认识也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推广成功,不过陈旭相信,只要随着报纸的不断推广和发行,等明年开始在报纸上专门用一个版面来登载用楷体字编写的文章,然后随着楷体字集的发布,很快就会有大量的人开始学些和使用简洁的楷体字,比之小篆的推广要快的多。

但这些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必须等到合适的时机上奏秦始皇,获得皇帝的许可之后才能进行、

何况推广楷体字必然又要和李斯起冲突,陈旭不想和李斯闹的太僵,他现在的目的不是推广文字,而是要改变大秦的政治格局,先推动各种事关民生的改革和基础建设,文字其实改或者不改眼下问题不是太大。

陈旭带着一群人走到装订区域,数十个穿着粗布罩衣的年轻妇女正在用麻线装订百家论坛。

看见陈旭到来,装订区的管事和一群妇女都吓的赶紧站起来行礼问候。“你们忙你们忙,勿用管我们!”陈旭连连摆手,然后拿起一本已经装订好的书翻看起来。

因为是期刊,一册只有四十页左右,不算太厚,因此装订起来也不是太困难,旁边有几个识字的帮工把一排印刷好的封底封面和内容按照书页序号摆放在一个木架上,然后从头到尾从每一摞中拿起一张,一路走完就是一本书的全部内容,然后送到切割台切割整齐,再然后再送到打孔机上打孔。

打孔机是工厂制作出来的,和钱币冲压机差不多,一块木砧上有五根钢针,把切好的一边放进一个木槽中夹好,然后搬动手柄压下木砧,就会在书的一侧打出一排五个小孔,然后将这些打好孔的内容送去给一群妇女用麻线装订。

百家论坛的内容陈旭早已大致看过一遍了,而且内容都是很严肃的策论,陈旭也没兴趣看,其中许多并不符合他的改革意图,但作为一本专业期刊,最主要的还是要引起更多不同层面的讨论,因此陈旭也没太过在意,办期刊的目的是吸引那些百家名士的目光,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发表意见的地方,以此转移他们的兴趣,免得在咸阳和其他地方闹事。

何况眼下撰史馆和书局又网罗走了一大批有名望的人士,这本期刊慢慢会蜕变成一本学术期刊,最后成为一个当官发财的评测项目。

能够在这本期刊上发表文章,既是一种荣耀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就像后世的官员喜欢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一样,说出来既有面子,而且还能得到各界的关注,如果写的合皇帝胃口,提拔去当官就水到渠成了。

“见过侯爷,鱼粱公、陈秘书!”听说陈旭来印刷厂视察,印刷厂的主管庞雀赶紧带着几个手下迎上来打招呼。

“庞主管辛苦了,我们只是来随便看看!”陈旭把手里的期刊放下说。

“侯爷日理万机难得来一趟,这里人多嘈杂,还是随属下去办公室休息一下!”

“嗯,也好!”陈旭点点头,带着一群人跟着去了印刷厂的主管办公室。

随着书局的开张,接下来很快就应该有一些书籍开始印刷,这些都需要提前做一些安排,而作为印刷厂的主管,庞雀的任务自然很重要。

在没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脑等娱乐项目之前,看书读报就是文化人最重要的娱乐手段,而随着大量纸质书籍的陆续上市,文化人的生活也将很快极大丰富起来。

以前一册书数万甚至十数万字,就是一部皇皇巨著,比如吕氏春秋,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余篇,共计二十余万字,刻写的竹简足足装了一大柜子,光是整理誊抄陈平和孙叔炅就用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最后变成了不过千页麻浆纸,如果采用报纸用的小字体印刷下来,厚度还能减少大半,最后不过区区三百页左右,装订成册也就三五本的样子,装衣袋里面就可以带走。

因此在用竹木简牍的时期,任何一本书想传播开来都不容易,想看到一本完整的书更不容易,一本好书都视若珍宝绝不会相借,因此想看的人还得求爹爹告奶奶的去传抄,因此有人想把一整本吕氏春秋刻抄下来,光是竹简都得上万片数百斤,莫说是穷人看不起,富人也看不起。

而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古代典籍许多人都只能看到部分内容甚至只言片语,一册书籍翻来翻去翻断了麻线,最后就只能满脸懵逼开始组装,如果组装错误,许多内容再次流传出来就完全变了样子,最后就变得越来越不靠谱。

所以纸张才是人类文明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也是为什么唐宋时期印刷术发明之后诗词文化会突然爆炸式发展的原因,有了印刷术,大量的书籍才能大量出现,读书人也才能看到更多的书籍得到更多的知识。

而知识的传播才是人类真正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因此眼下印刷厂的存在至关重要,随着大量的书籍上市,各种耕种、养殖、医药、制造、农田水利的知识才能很快传播开来,而不是光靠几个积累了经验的匠工慢慢教授学徒来推广所能达到的速度和效果。

(本章完)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