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娘子是潘金莲啊
第66章 借粮
作者:千古力更新时间:2024-11-21 16:29:47
第六十六章 借粮

阳谷县市面上粮食还能吃明天一天,后天就会断粮,谢轩去青州也不一定能买到粮,是以武植必须立刻行动借粮。

让萧让出去封锁消息,避免断粮消息提前在阳谷县内传播后,武植叫来李达,和李达一起急匆匆离开县衙,去阳谷县几个富户人家借粮去了。

李达在阳谷县干了十几年都头,可谓是阳谷县的“地头蛇”,阳谷县大户多少都得给他点面子,所以武植才会带着他。

武植本不打算带着扈三娘出来借东西的,可扈三娘非要跟着,武植便也由她了。

她现在倒是和武植不客气,都敢在武植面前任性了。

“大人,阳谷县能借出粮的富户就这么几家,咱们先去哪一家借?”

李达给武植列了四家富户,分别是陈家、刘家、王家和西门家,其中又以西门家最为富庶,西门庆在阳谷县放债多年,很多人还不起高利债就拿土地质押,西门庆这些年得了不少土地。

在阳谷县各村庄都有大片农田,据说他家还专门盖了一处大宅子用来放粮。

“西门庆肯定不会借粮给我们,还是先去最近的陈家借吧?”李达提议道。

“也好。”

武植点点头,他本想着借机敲西门庆一笔的,可一想现在跑去找西门庆借粮,不是明着告诉他阳谷县断粮了吗,万一被他借机利用搞事情就不好了。

而且,现在武植也不是之前那个愣头青了,若是仗着职权敲诈西门庆,只怕会落人把柄。

青州那边可是还有何田盯着呢。

傍晚时分,武植和李达扈三娘一起去拜访了阳谷县陈家。

陈家做的是布匹生意,青州周围各个县都有他们家的分号布行,生意做的不小,家中富裕,李达估计陈家粮仓内有不少存粮。

陈员外热情的接待了武植一行人,在得知武植借粮的意图后,陈员外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果断答应了借粮。

这倒让武植蒙了,他本以为找富户借粮肯定会被推三阻四,被各种借口拒绝,他都准备好了软硬兼施手段,可没想到陈员外这么痛快。

就在武植猜测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猫腻的时候,陈员外直接把武植一行人带到他们家粮仓前,当着武植的面叫人打开粮仓。

“呵呵,粮仓里八成是空的!”

武植心中冷笑,面上也冷了几分,陈员外把空粮仓都露给自己看,自己就没理由再借粮了。

但狡兔三窟,这空粮仓肯定是表面,陈家肯定还有装满粮食的暗粮仓!

武植越想越气,他已经打算好,陈员外如果敢和自己玩这一手,就拿他小儿子开刀!

——来的时候,李达为了武植能借到粮,已经将陈家、刘家、王家三家的“软肋”都与武植说了。

刘家大儿子去年死了个小妾,说是小妾和下人私通,被发现后羞愧自杀上吊死的。但李达知道,那小妾是和公公私通,被主母发现后绑着吊死的。

这古代不像现代,大户人家死个小妾只要娘家人不报案,官府是不会管的,何况那小妾也确实干了败坏门风的勾当,官府知道了也不会管。

这要是宣扬出去,也给全县丢脸。

王家的“软肋”是他们家老太婆,老太婆守了三十年寡,把一对儿子拉扯大,而且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经商有道成了县里富户。

两个儿子很孝顺,去年开始就私下里求县里给他们妈妈发一块贞节牌坊,老太婆也很想要这个荣誉。

可因为阳谷县知县换的太频繁,他们家没能求到,武植上任那会王家人也来县里求过,可武植上任来一直很忙,哪有心思给个老太婆发“奖状”。

………

至于这个陈家,他们家的软肋就是他们家小儿子。

他们家小儿子从小被惯坏了,一直不学无术,整日和县里的无业小青年厮混,没事喝喝花酒,调戏下妇女。

这属于纨绔,倒不像西门庆那群真恶霸那样无恶不作。

可他们毕竟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喜欢打架斗殴,也是去年,陈家小儿子跟着一伙人和县东关一伙小年轻因为琐事当街打群架。

结果陈家小儿子这边有一人失手杀了一人,打群架变成了刑事案件,官府抓了凶手,判了个刺配充军,其余参与者也各有惩罚。

这个案子李达全程参与,本来陈家小儿子作为从犯,该是判发配浔阳的,倒也不是重判,龙雀朝和地球上宋朝几乎一样,不仅不杀士大夫,对百姓刑罚也很轻。

发配浔阳就和《白蛇传》里许仙从杭州被发配到苏州一样,到了那边还可以正常生活,但不能回家。

不过浔阳在江西那边,距离阳谷县何止几千里,陈家人当然舍不得,就对官府使了些钱,把小儿子留下了。

可他家小儿子案底还在,只要武植一句话,他家小儿子分分钟得去浔阳报到。

所以,这是陈家软肋,武植想好了,陈员外敢耍自己,就拿他小儿子威胁他!

这年头,哪个大户人家没有点黑历史?不怕你们玩花招。

可当陈家粮仓打开后,武植却愣住了。

只见陈家粮仓里满满都是稻谷,梁上还挂满了熏好的腊肉和火腿,还有一排排的咸鱼干,正是大户人家粮库里应有的景象,没有半点掺假。

“武大人,只需给我们家留半个月口粮,其余的粮食您都拿走!甭客气!”

陈员外对武植颔首抱拳,神情语气满真诚,没有半点虚伪做作。

这下,武植倒不好意思了,他刚才还想着怎么算计人家,结果人家居然这么够意思,他很愧疚。

“这……怎么好意思呢!那我就不客气了!”

筹粮紧急,武植也没有多问什么,道谢后就告辞,开始去那吊死了小妾的刘家。

陈家粮仓里粮食虽然不少,可灾民有十几万,他们家粮库那点粮食,够灾民吃一天就不错了。

所以武植还要马不停蹄继续借粮。

刘家家主也很热情的接待了武植,武植同样没有拿出他们的“软肋”威胁,他们就像陈家一样,只留半月口粮,便把满仓的粮食都借给了武植。

不止武植奇怪,李达和扈三娘也很奇怪。

从刘家出来,去第三家王家的路上,扈三娘忍不住问道:“你们阳谷县富户们都如此深明大义,为富济仁的吗?”

武植莞尔一笑,李达却使劲摇头道:“真是奇了怪了,之前阳谷县受灾时候,这些富户对前任知县那是百般推诿,一斗米都不肯借,知县强扒他们粮仓他们甚至敢组织家丁和县衙对着干!可现在一个个都是怎么了?居然如此大方!”

“可能是知道有把柄在我们手里捏着吧……”武植道。

“不不不!”李达摇头道,“若他们是忌惮把柄,是不会那么痛快,那么有诚意的。”

扈三娘道:“是,方才那两家给粮的时候很真诚,没有半点被胁迫的感觉。”

武植耸了耸肩,他也想不通。

到了王家,王家老太婆和两个儿子亲自到门口迎接的武植,武植很不好意思,在没提借粮之前,先把老太婆夸了一顿,并提前许诺水患退去后,一定代表县衙给王老太立一块贞节牌坊。

然后,他才提借粮的事。

同样的,王家人没有半点犹豫,居然还十分欢喜的把家中粮食借给了武植,两兄弟还表示他们会发动在商界的关系为阳谷县从别处运粮救急。

这让武植三人感动不已。

“你们为什么这么痛快的帮我?我听说上任知县问你们借粮的时候,你们可是一粒米都没借。”

临走时,武植忍不住对王家二兄弟询问了起来。

“为什么不帮大人?”王家老二反问武植。

王家老大笑道:“是啊,我们没理由不帮大人。”

武植看了看一头雾水的扈三娘和李达,对两兄弟问道:“理由是什么?”

得知阳谷县快断粮后,他就火急火燎的来借粮,奔波到现在已经入夜,天空漆黑,又下起淅沥小雨,武植没心思细想。

王老二回道:“大人和前任知县不一样,前任知县肯定是有借无还,而我们知道大人借粮的话,一定能还得上,大人对灾民都舍得花钱,以后又怎么会欠我们这点粮呢?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借?”

王老大接着道:“自大人主政阳谷县来,阳谷县日新月异,大家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做了,眼下大人借粮是为了疏通阳谷县官道,将来官道疏通,阳谷县必定蒸蒸日上!对我们生意人更是一件大好事,工地上缺粮,我们这些人理应捐粮才对,何况借粮!”

两兄弟俩说完,武植微微动容,而身后李达不自觉的抬头挺胸起来。

李达觉得很自豪,看吧,以前跟着知县求爷爷告奶奶,甚至拔刀人家都不借粮,而现在跟着武植,这些富户们不但主动借粮,还对借粮者心存感激,这就是排面!

在这样的知县手下干活,倍有面子。

身为武植贴身护卫,扈三娘也有点小骄傲,她嘴角微微上扬,神情自得,不过一想到雨季后就要离开武植,她又倍感失落。

“行,谢谢了。”

武植笑了笑,告辞回家。

他只笑自己居然现在才想通这点,真是当局者迷。谁都知道阳谷县就算断粮也只是暂时的,而阳谷县财政状况越来越好,那些富户不怕县衙还不起粮食,自然肯借。

“这三家的粮食加起来只能够多撑三天而已,而官道的工期还有十多天,粮食问题能不能解决,还是要看去青州买粮的谢轩啊!”

回家路上,武植的一颗心还在绷着。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