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醒来时,李永乐顿时一惊赶紧探手去摸朱棣的鼻下,还有呼吸这才放下提吊上去的心来又躺会原处。盯着床顶地方发呆,忘了周围的一切,活在须弥当中。也不知在想些什么就只着心里老是堵得难受,思绪已经不知道为何物。
千荨打来清水放置桌上,看着李永乐睡在朱棣的身边,那美丽的脸上,虽然尴尬,却并无怒意。温言道:“永乐姑娘你醒了吗?我拿来了洗漱蜂蜜调制的凝团药皂,你要不要下来靧面。”
李永乐坐起身子,两个人相视一眼。李永乐也些迷糊的回了一句:“嗯好!有劳千荨姑娘!”
“姑娘是王爷的人,自然也是千荨的主子。伺候主子理所应当哪里来的“有劳”之谈!姑娘日后莫要再对在下如此客气,若是王爷知晓后定会怪罪千荨不懂规矩。”
“......”李永乐盯着她,轻轻走过去,淡淡地笑起来:“有没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啊,只不过是客气的套词罢了。总是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我可不习惯,也不喜欢!你大可不必这样,燕王是那么讲究规矩礼法的人吗?”为何之前在永乐楼里,我却不那么觉得?
“王爷向来都看重礼节,儒雅恭谦。姑娘是王爷心尖上的人自然与旁人不同,该守的规矩千荨不敢破!”神情复杂地看了她一眼。
李永乐转了下眼珠,笑道:“他儒雅恭谦,哈哈哈千荨你不要因为他是你的主子,你便往他脸上贴金。他才不是儒雅恭谦,他分明就是脾气暴躁的暴君,让人想跟他相隔远一些才安全。若是早知他是个那么喜欢守规矩的人,不认识他才好呢,我可不是个爱守规矩的人。若是他是如此日后他看我不顺眼定又要在皮肉伤折磨我!想想都觉得可怕。”边擦洗双手边与千寻打趣道。
千寻呆住了,带上一丝黯然的神情:“永乐姑娘说的可是真心的?”
“呵呵~~你猜!”轻笑对着千荨调皮的神秘的眨眨眼!
汝阳公主回宫后便把在栖霞山被刺客袭击的一切过程禀报给了朱允炆,她说那时瞧见满地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大地。她害怕极了从不曾遇见过如此血腥的场面,并且是在天子脚下发生如此大的袭击事件,完全就是“京师京营”的失误,他们是干什么吃的每年拿着朝廷丰厚的俸禄,竟然让皇家宗室子孙遇到如此大的危险,简直就像是生在人间炼狱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安全感。并且诉与他燕王和齐王受伤十分严重,且燕王还在危险期中不曾度过,或许会就此丧命。让他刻不容缓派军队去保护朱棣和朱榑,并且派最好的御医赶紧去替两位王爷治疗,切莫耽误。(本来要写派锦衣卫去接朱棣回宫的但根据历史,朱元璋在的时候是有锦衣卫的,后来被朱元璋解散了!朱允炆在位时期没有常设锦衣卫。而朱棣登基后,重新恢复了锦衣卫机构。)
汝阳公主去寻朱允炆时恰巧他在用膳,听闻此事当场拍打桌面怒吼,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在皇城脚下对凤子龙孙行凶,目空一切实乃不将我大明国威放在眼里。一身明黄色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喘着气只因方才太过愤怒且又身宽体胖的用点儿力气就有些接不上气。当着汝阳公主的面儿,便就下了旨意派人速速去了栖霞寺。如此汝阳公主才放下浮躁,如释重负的回到汝阳宫中。
汝阳公主走后朱允炆立即传召了“黄,齐”二人。旨意下的忽然又急,两人急匆匆的便从府邸赶去南明宫。中和殿内朱允炆一身明黄色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盯着黄齐二人不讲话好像是在酝酿着什么。好似睥睨天下,俯视万生!哦,不,他本就是在万人之上!薄唇紧抿,眉头紧皱,好似被什么事所烦恼,可是就这皱眉的模样,更让人从心底生出敬畏来.齐黄二人见朱允炆不讲话又端着这样的态度,也有些心里发虚。心中猜测肯定是出了什么大事,且让平日里待人和善的皇上今日眉头紧锁,龙颜不悦是为何事?
“汝阳公主今日与朕说她和燕王,齐王,宁王在栖霞山郊游时遇到百名刺客,其中还包括弓箭手对他们进行刺杀。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是何时进的京都?难道都不曾有人发觉,现在整个京都的老百姓整日人心惶惶,此事太大闹的沸沸扬扬。想想都毛骨悚然,京都,都如此不安全如何让整个大明老百姓安稳度日?如何让老百姓信任朝廷,此事轰动全城你们应该不会不知吧!”朱允炆瞪起了眼,眉毛一根根竖起来。胸中滋生着气恨难忍了。
齐泰心中便知这事是瞒不住的,黄子澄心中一惊,余光瞟了一眼齐泰心中已猜到半分。恰巧齐泰也对上黄子澄的余光,戏谑一笑!黄子澄迎上齐泰戏谑的黑眸,淡淡一笑,道:“今日散了早朝后回到府中有闻一二。本正要打算进宫向皇上禀明,谁知皇上已闻。皇上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有那一朝有我朝强大,横扫叛党。臣觉得此事不该是外人所为,齐大人你觉得呢?”老脸深谋远虑的转瞧了齐泰一眼。
未曾等朱允炆开口,齐泰上前一步跪在朱允炆皇椅之下,行大臣跪天子之礼。朱允炆瞧他如此微微皱眉一脸纠结。
“皇上,前日栖霞山事件是老臣所为,只因觉得这是一次好机会不能得失。便自作主张下了令,命两百人去偷袭三王,谁知未曾得手,却惹得京都沸沸扬扬,促促刺刺惶恐不安。”
“没有朕的旨意你怎敢?你一代老臣示大明律法为何物?十里洋场成就一生功业,我朝远迈汉唐,胸襟开远,是一个以忠义直言为荣的刚烈王朝。你如此之举眼里可还有我大明?你伤的是我皇家之人,动的是皇家无上之威严。若是传出去满朝百官,千万百姓定会觉得朕是一无情无义之辈,齐尚书你置朕与何地?又置皇权与何物?”朱允炆听了齐泰的回话,心恨不已一皱眉头,一股怒火不由得从两肋一下窜了上来了。
“是老臣一时糊涂,一心想除去大患不曾顾全大局,事已促成多说无益,还请皇上随意发落!”齐泰嘴里承认错误,可一双眼眸却寒彻骨髓,泄露了所有情绪。
黄子澄愣了下,他跟在朱允炆身边时间很长,那时他还是皇长孙时就是朱允炆的老师,很少见他发如此大的脾气。任谁一瞧都能看出朱允炆此刻心情不妙,杀人的心都有。齐泰这话说完,黄子澄眸子中的锐色倒消弭不见了,面上只剩下温悦的笑意,只他心里也在气齐泰的鲁莽,温润道:“皇上可否听我一言”此时,朱允炆也有点儿骑虎难下,毕竟齐泰都已经招了,认罪让他发落自己。他能怎么发落齐泰是他的得力大臣,难不成真砍了他么?恰巧黄子澄出来搭话便应了他的请求,怒着眉头点了点头。
黄子澄双手置于胸前鞠躬行礼,他身影一动却笑得一派悠然,口中闲适地道:“洪武帝还在时,那日像往常一样在殿内吃烧饼,有人来报说刘伯温求见。洪武帝对刘伯温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名早有耳闻,忙请他进来。由于想试一下刘伯温是否和传说中有一样的本事,于是他将还没吃完的烧饼藏到了饭碗下面,等到刘伯温进来,他第一句话便问他:“饭碗下面是何物?”刘伯温不慌不忙地吟出那几句诗,燕子不日飞入京,永享山河乐太平。豪杰更起文墨辈,英雄奉旨看还乡。北方胡虏害生民,御驾亲征定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边日照边疆。”
话闭朱允炆不明,便问黄子澄:“此诗句是为何意?”
黄子澄此时才拧眉道:“这是首“烧饼歌”之后被人人脍炙人口传唱。前一句诗不难看出说的是燕王朱棣,后面的诗句那只能留给后人去分辨了,刘伯温神通妙算他的话定有天际在内,皇上燕王不得不防啊。如若真如刘伯温这首诗所言,那么对于燕王已不是削去藩王那么简单,此人不能留,皇权怎能落入他人手中。可如今齐大人不外呼已打草惊蛇,已不能在对他下手,他定会有防范。”
齐泰跪在地上此时听到此处,且黄子澄替自己求情便有了几份底气,他道:“黄大人莫要烦扰,我的探子回报燕王如今已是奄奄一息,命已无力回天。”心下一阵得意。
听闻齐泰说道此处,朱允炆更是双拳紧握,银牙紧咬,满脸铁青了:“可否是真?四叔已命在旦夕?你这岂不是让朕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朕岂不是罪孽深重,将来故去如何面对皇爷爷。”
“皇上莫要紧张,燕王是不是真的命在旦夕现在还未可知,只要没有真的断气都有回生的可能。且真如齐大人所言,燕王如若就此丧命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不会应了刘伯温那首诗词!微臣所感甚好。若是燕王命大保住性命,那他也不能认定此时乃是皇上所为,大可以说是燕王之前惹下的仇敌暗入我朝刺杀他,取他性命。”
“刘伯温?哼,纯属迷信之谈不可深信。”朱允炆饱读诗书实乃不是很相信神鬼玄法之说,皆一脸不以为然,嗤道。
旁边的黄子澄却扯了扯唇,想笑又不敢笑。一脸淡定道:“刘伯温,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与洪武帝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此人的才能岂是肤浅的迷信可判定论的,洪武帝尤其器重他必是有其中的道理。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齐泰此时也插声道:“皇上玄学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神鬼乃要敬畏之,刘伯温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十分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之后又和先帝参与政事,助明开国。实乃神人一个如神仙般的存在,当然会有如神仙般的异于常人的能力。他的预言不可不信呐。”
朱允炆此刻便已经开始有些动摇,要知道他本就是个没主见的书生皇帝而已啊,他托腮道:“朕也曾听闻皇爷爷谈起过他的神迹,开国几年里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伯温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实则是个神人,辅助皇爷爷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战争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朕也很佩服此人。”
黄齐两人私下互对了一眼,黄子澄摸了摸胡须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此乃忠言,刘伯温乃忠烈他的话皇上不得不信。齐大人此次不免已打草惊蛇,且眼下最为关键的是安抚民心才是,将此事先稳定下来再谈后事。如今还不知燕王伤势到底如何,不如皇上将燕王暂且接回宫中,名曰护之!”
朱允炆等了齐泰一眼,齐泰也将朱允炆难看的脸色看在眼中不由一诧,底下下头颅等待发落。
朱允炆冷声道:“朕早已命人去栖霞寺保护三位皇叔,并派去御医替他们诊治,至于御医能不能将燕王的伤势妙手回春那就且看天意了。齐大人欺瞒朕做下此等违背法纪,目无皇权破坏君臣之礼,搅乱了上下尊卑的秩序,实乃死罪!”
听到此处,黄子澄行礼挺身替齐泰求情道:“本应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乃看在齐大人为我朝劳心劳力,德行出众,一心辅佐皇上,冒死也要谋划伐燕实乃忠心忠臣才敢为,如此尽心谋国,何忧天下不治。百世而下,大明皇权必定根深蒂固。且齐大人又是“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