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说道:“无论是做人,做生意,还是治国,都必须守信,做人不守信,就没人相信你,那就很难立足了。”
“做生意不守信,人家就不敢和你做生意,觉得你可能会赖账,你就会有钱买不到或者有货卖不出。”
“治国不守信,百姓就不相信官府说的一切,哪怕是为了百姓好,百姓也以为是官府想要中饱私囊。可见这信之一字,十分重要,而且初立容易,守成则难,若是信任一旦崩坏,便再难重建了。”
李纲听了后很是讶异,明白“信”不难,但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如此透彻,怕是那些寻常举人都说不出一二来。
不由得赞许的点了点头,看了看赵海,武将之子,这家中礼教却是严得很,“信”之一字的重要性,如此早的便告诉了自家孩子,却不像一些诗书传家之人,信口雌黄早已是家常便饭,孩童们过早的耳濡目染,反倒不如武夫或者商贾了。
示意赵海坐下后,便打算开始今天的课业了。
李纲并没有就“信”之一字进行深入展开,因为他原本提到这句话的目的,只是希望王鑫能够主动承认错误而已,后面学到这句话时,自然会给这群孩子仔细分说。
于是李纲便问道:“有谁能把前几日所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何意,说给大家听听?”
话音一落,赵海和晋阳公主便一同站起,赵海是一揖,晋阳公主则是一福。
在这群学子中,最为聪敏好学的,便是这晋阳公主了。
赵祯身为帝王,连生十几个女儿,却是无一个是男孩,晋阳公主便是最小的那个女儿。
因为年纪最幼,打小便深受赵祯的宠爱,她时常能见到父皇因为膝下无子而有些神情郁郁,知道自家父皇的心思后,小小年纪的晋阳公主为了能够让父皇开心,便总是把自己标榜成为一个皇子,而非公主。
其实就是一个女孩子最基本的孺慕之情。
“您看,儿子能做的,女儿也可以呢。”
而赵海,李纲思索了一下,似乎并无任何出彩的表现,唯一的发光点,便是刚才提及“信”之一字时,让自己好生惊讶了一番。自己对赵晴和赵海的观感,还一直停留在书本会拿反的那个层面上。
书本拿反的含义其实就是字完全不认得,基本等于白纸一张,相比其他学子而言,属于他们已经在同一起跑线上了,而赵晴和赵海连赛场都还没进去。
所以李纲见赵海也站起身想要回答,犹豫了一下后,便示意晋阳公主坐下,让赵海往下说。
晋阳公主也是头一次没有被李纲点中回答问题,看着赵海,颇有些不服气,一个连书都能拿反的人,你能说出个什么来?
赵海不慌不忙的道:“说的是,学习应该多多温习多多练习,我们会从温习和练习中发现让我们愉快的事情,因为温习和练习并不只是把原有的东西重新拿过来背一遍,练习也不是把原有的东西拿过来抄一遍。”
“拿写字来打比方,我想写一个‘学’字,我原本握笔时是一种方式,等我温习写第二次时,可能握笔会有另一种方式,比如手握住笔杆的高度、所用的力道、蘸取墨汁的多与少,都有所不同,那么我写出来的字必然也会不同。”
“这个因为温习这个字,而产生的两次截然不同的过程与结果,才是值得我们去愉悦的地方。”
其实赵海就是把赵微所教的,重新阐述了一遍,赵海并不觉得这个有多令人惊奇,他只是希望向李纲证明一下,您教的,我赵海都学会了,但是周围其他人并不这么觉得,包括李纲。
因为此话一出后,在场的所有孩子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就连李纲也是吃了一惊,问道:“这是你自己想的?”
赵海有些摸不着头脑,答:“我问大哥时,大哥告诉我的,我觉得很有道理。”
“你大哥?”
赵海闻言便扭头望了望赵微,道:“嗯,我大哥,赵微,赵咫尺。”
李纲此时都有些难以置信,赵微?那个天天在最后的桌案上神游物外的赵微?坊间传言,赵太傅家大公子,小小年纪才华出众,诗才更是不凡。可闻名却是不如见面呐!毕竟啊,只是市井消息……
李纲并不是迂腐顽固之人,身为宰辅多年,占着这左相之位近二十余年,赵祯之所以喜欢用他,便是因为他做事圆滑善于变通,能够让赵祯在处理政务之时非常省心。
此时赵海把功劳都推到自家大哥身上,李纲不免会想是不是赵海刻意的在帮他说话。
齐王殿下第二日便继续来崇文殿听讲了,这次再来便老实多了,显然知道自己的皇帝老爹站在李纲那一边,以前无往而不利的招数对这老头不管用。
这十五个陪读的学子,毕竟只是陪读,若是没影响到齐王的课业,李纲不欲多管,那便也随他们去。只是有的时候,李纲实在也忍受不了,这不,居然呼噜声都打出来了。
李纲在诸多孩童的偷笑声中,悄然踱步到沈维和赵微的桌案跟前,赵晴和赵海看见自家大哥居然在睡觉,自然很是着急,不停的压低着嗓子喊着。
“微哥哥!”
“大哥!”
赵微睡得正香,哪里能听得见?但是运气不错,因为呼噜声并不是从赵微身上发出的。
“沈维!”李纲手持戒尺猛地一拍他的桌面。
沈维一脸茫然懵懂的抬起了头,赵微也被这声音给叫醒了,同样懵懂的看着李纲。
只是赵微在张家坪时,有过此类经验,所以反应的快些。而沈维的大脑却因为突然的开机,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
李纲道:“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话该如何句读!”
这个时候的学习方式,是先跟着先生进行句读,再进行读书,接着便是讲书。《论语》学而篇中第一则已然讲完,此时正是第二则进行句读的环节。
至于句读,其实便是给书上打好标点符号。
在这个时候,汉国的书籍,虽然因为新造纸术以及印刷术的出现,纸张和书本不再那么贵重,但是最原始的儒家经典依旧是手抄。
而印刷的,则多是某某人对经典书籍的注释版。为了自己能够因为著书立说而流芳百世,因此在注释版中,便会有此人对此书的句读,以及句读后对分段的个人见解。
毕竟在先贤时期,文字流传于世靠的多是竹片或者甲骨,加之书写不易,因此著书立说多是力求节俭,字数越少越好,连字都舍不得往上写,更别提那些标点符号了。
因此先贤的儒家经典,都是纯文字,一个字连着一个字,若是不懂如何句读,那是根本就看不懂的。
可见文化传承有多么不易,若是懂此书的人不幸过世,那么其他人再去读时,又无法体会圣人著书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那完全就有可能因为句读问题,读出了和著者完全相反的意思。
此时的沈维,因为一直在和周公下棋,书本上除了那些墨字,哪里有任何句读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