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樱雪的话音刚落就听‘嘭’的一声,之间一群穿红着绿的女人走了过来,为首的女人,上前来指着樱雪的头说:“娘亲,就是她,抢了我也未婚夫!”吐槽刚完,原来主人的记忆浮现在樱雪的脑海里,
于是,樱雪便装起来,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已经吐槽了:切!
慕珊洛嫌她碍事,就想叫几个强壮点的人把她拉得离她远点,身上不好闻啊啊啊啊啊,刚想要叫人,樱雪的姨娘便把手抬起,准备要打樱雪,结果人没被打到,反而自己被樱雪连扇了好几下。‘啪!啪!啪!啪!’慕珊洛见自己的母亲被打很是气愤,以至于被粉底擦白的脸瞬间变得像猪肝色,便想帮助自己的母亲,想着她便扬起手向樱雪的脸袭去。‘嘭’呵呵,打错鸟,大家肯定会问,她死哪去了,告诉大家,她在空间手镯里了,樱雪快速的拿出她以前在城市无聊时制作是毒药(趁你漂亮,毁你脸,更何况她妹妹的妆不知花了多厚。)“啊啊啊啊啊,娘亲,我看不见了,咦?娘亲,我的脸怎么会这么痒痒,来人啊,快给本小姐拿个镜子来。”丫鬟①“诺。”丫鬟说完后便拿来了一个看似清楚其并不清楚的镜子,这里给大家补一下古代的时间『时辰相等于现在的时间配上的动物及原因子下午11时正至上午1时正鼠鼠在这时间最跃。丑上午1时正至上午3时正牛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寅上午3时正至上午5时正虎老虎在此时最猛。卯上午5时正至上午7时正兔月亮又称yu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辰上午7时正至上午9时正long相传这是「群long行雨」的时候巳上午9时正至上午11时正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午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马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未下午1时正至下午3时正羊羊在这段时间吃草申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猴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酉下午5时正至下午7时正鸡鸡於傍晚开始归巢戌下午7时正至下午9时正狗狗开始守门口亥下午9时正至下午11时正猪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就这样吧。
切,垃圾,这镜子真模糊,比如咱们现代的镜子,白白净净又亮亮的,你们古代镜子不仅难看,还有污浊。看到这里,某雪又狠狠地吐槽了一番。下面给大家介绍些古代知识『一、从“鉴于水”到“以人为镜”
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铜镜,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铜镜出自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见下左图)。但在铜镜发明前的黄帝时代,古代先民为了整理自己的仪容,经常面对着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静的河边、水边,以水照影,整理修饰一番。所以,那时候把这种“照镜子”,叫作“鉴于水”
齐家文化铜镜
鉴于水
“鉴”(繁体字为“鑒”)的古本字为“监”(繁体字为“監”)。从“監”的甲骨文字形、金文字形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人俯首从盛水的盆中审视自己面容的样子。关于“監”字,《说文解字》释为:“
,临下也。”《尔雅·释诂下》曰:“監,视也。”所以,“監”的本义为“照视”。照视用的器物是镜子,故“監”又引申出“镜子”之义。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称:“临水正容为监,盛水正容之器亦为监。”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监”的字形演变
随着人们思维的发展,“監”又引申出更加抽象的“借鉴”含义。如《尚书·周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都是说要借鉴前朝的经验教训。这里的“監”其实就是“以人为镜”,“鉴于水”让渡为“鉴于人”。《尚书·周书·酒诰》引古人语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思是人不仅要把水当做镜子,而且也要把人民当做镜子。《墨子·非攻中》引古谚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引古语云:“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这两处的引文意思大致相仿,都是主张“以人为镜”。
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商代初年,开始铸造铜鉴。于是,“監”字累增偏旁“金”,这就是“鑒”和“鑑”字。之后,“鑒”又声转为“鏡”。秦汉以后,镜子的使用更加广泛,制作也更加精良,其材质有金、银、铜、铁等。明代末期,开始出现玻璃镜。清乾隆以后,玻璃大兴于民间。至民国初年,只有少数边远地区还使用铜镜。后来随着玻璃工艺的迅速发展,铜镜才退出了生活领域。
二、中国古代最早的“镜子论”
提起中国古代最早的“镜子论”,可能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唐太宗的“三镜说”。其实,早在公元前1620年,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就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这句话中的“不(fǒu)”,同“否”。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用水作镜子,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形象;一个国家只要用老百姓作镜子,就能知道治理的状况。2014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的讲话中,引用并阐述了这句话。
商汤的“镜子论”说明,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就把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了。以后,“以人为镜”的阐述屡屡出现在古代典籍中。《诗经·大雅·荡之什》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韩非子》说:“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贾谊《新书》称:“明监,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扬子法言》云:“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于斯矣。”《大戴礼记·保傅》曰:“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经常照镜自省,是古代仁人志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对此,汉末女诗人蔡文姬有十分细腻的阐发:“揽镜拭面,则思心当洁净;敷脂,则思心当点检;加粉,则思心当明白;泽发,则思心当柔顺;用栉,则思心有条理;立髻,则思心当端正;摄鬓,则思心当整肃。”将揽镜自照与身心修养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