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匡扶唐史
第35章 说破身世痛煞人(2)
作者:细读唐诗更新时间:2024-12-01 11:43:29

三、清绝丽诗嗟满座

开元十四年(726年),孟浩然已经37岁了,中年危机尽显。与此同时,同时代的才子也早已经蜚声海内,自己从一开始的隐居,到半隐半游,再到半游半求仕,都不顺利,估计孟浩然看到的都是“某某年少成名,你的同龄人(后龄人)正在抛弃你”一类的爆文。尤其是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夏秋之间,孟浩然和李白于维扬一带结识之后,孟浩然觉得游历求仕之路怎么也死磕不过这位谪仙人。于是,牙一咬,心一横,眼一闭,彻底撕下隐士的面纱,去参加科举去!

开元十五年(727年)夏秋间,38岁的孟浩然不再去洛阳混,而是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等待结果的时候,写下了一首《长安早春》,诗中对朝堂和皇帝赞颂不已,表达了对入仕的渴望。尤其“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的句子更是直接。

可惜,孟浩然在这次科举落榜,未能“荣擢”入仕,可能是文曲星惩罚他20年前“文不为仕”的叛逆和轻狂吧。不过,他的才华得到当时已经位居高位的张九龄的赏识,也结交了王维、王昌龄、王翰等一帮才子,尤其是王维,还为孟浩然画像。要知道,诗书画三绝的王维很少给人如此的殊荣。

孟浩然也放弃了再次科举的念头,寄希望留在长安积累文名,以求闻达公卿。所以他经常参加这些大咖的沙龙,并且留下了一段佳话。

那是有一次,众多文士在秘书省集结,聚会联欢,酒酣耳热之余,联句作诗。前面的文士们写了不少,也有佳句诞生,但是轮到孟浩然的时候,他提笔写下:“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震惊了所有人——“举坐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没有一个人再往下续写了,包括张九龄和王维。张九龄更是深深记住了这位落地的中年文士,所以在9年之后的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贬谪荆州担任大都督长史后,邀请孟浩然去做过自己的幕僚。那一段时间,孟浩然跟随张九龄静则诗歌唱和,动则出行游猎,几乎成为他一生中最为自豪也最为快乐的高光时刻。

孟浩然因这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名动京城,连皇帝李隆基都有所耳闻。王维想要推荐自己的这位好友,经过他巧妙安排,把孟浩然带到了自己在朝堂的值班室里,并且邀请皇帝李隆基现场“直接面试”,如果一切顺利,孟浩然自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李隆基也兴致勃勃的等待孟浩然拿出自己的名作,可不知孟浩然是情商太低,还是想保持一下自己不求为官的清高,他竟然读了一首《岁暮归南山》给唐玄宗听: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听到不才明主弃后,李隆基非常不高兴,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结果就是“放还”,给打发走了,并且意味着很难再启用。

其实这首诗还是有“求仕”的意味的,为什么“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愁的睡不着,盯着窗外的月光发呆,满怀空虚?不就是因为“南山归敝庐”,没留在中央政务区嘛。

其实,这首诗的毛病出在“多病故人疏”上。

这句是个反话,意思是说因为前面我归了敝庐了,所以朋友们以我“多病”的借口不跟我玩耍了。这是一帮什么朋友?简直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可是这句“多病故人疏”是跟谁对仗的呢?是跟“不才明主弃”啊!尤其是“故人”就是对的“明主”。

这样一来,即便孟浩然真的是自己谦虚,想表达:因为我没本事,所以英明的君主慧眼识人,没有让我滥竽充数。听在李隆基耳中也是那么扎心。

关于这个典故,有两个问题要做个说明。

第一个问题是有的记载中说王维在唐玄宗埋怨孟浩然为什么不念那首气势恢宏又充满正能量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当然,这首诗是极好的,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描写出了洞庭湖的波澜壮阔和雄浑浩大的气势。

八月的洞庭湖水几乎与岸齐平,望向湖中,水天相映(涵虚本意就是水映天空),天与水接,混合一体,其中“太清”指天。

水面上的水气,把整个云梦泽都蒸腾笼罩了,无尽的水波,似乎能撼动洞庭湖东北岸的观湖胜地岳阳楼。云梦泽指的是古时在湖北高官江南北的大片地区,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

后四句是感怀抒情,“欲济无舟楫”引用的是《尚书·商书·说命上》中“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暗喻自己入仕却没人推荐。“端居耻圣明”,是说自己无所事事,愧对这个圣明时代。的端居指平居闲处,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名义是说自己不能加入到“捕鱼”的游戏,暗指看着其他人为官做宰,自己却无缘际会。

这首诗即景抒情,自然是好,更绝的是,明明伸手要官,却又不显丑态,清逸潇洒。

可是,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 737 )之后,是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长史任上,孟浩然写给他的。此时和王维在一起非官方觐见李隆基的时候,这首诗还没问世。

第二个问题是,李隆基真的是“偶遇”孟浩然吗?

史书和逸闻都是记载孟浩然和王维不知道李隆基突然驾到,孟浩然还钻到了桌子底下,是李隆基把他叫出来的。

我不采信这种说法,那是三省重地的值班室,随时有可能去为皇帝拟制诏书,能把一个布衣平民带进去?李隆基会单独溜达到朝堂的值班室?所以我认为,这是王维已经奏明了李隆基的,只是由于孟浩然没有进士及第,李隆基才以这种特殊的非官方形式接见孟浩然的。

也有记载,不是王维引荐,而是张九龄或是张说引荐,那就更不靠谱了。

但,不管怎么说,孟浩然这次表演是砸锅了,下一步,他只能离开京师了,那,他又该走向何方呢?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