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匡扶唐史
第44章 僻野山村来恶客(6)
作者:细读唐诗更新时间:2024-12-01 11:43:44

1.3.6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杨广的高丽征伐

隋炀帝杨广曾经于大业八年、九年和十年,三次亲自征伐高丽。现在的人们有一个普遍的误区,认为隋唐时候的高丽就是现在朝鲜半岛上的朝鲜和韩国,实际上,那个时候的高丽称为高句丽,领土包括在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是一个比较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号称“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到了唐时,高句丽一次能调动军队十五万与唐太宗李世民派出的部队作战,这样的一个王国,确实具备与当时的隋唐争夺天下霸权的实力——说潜力可能更确切一些。

隋唐的君主们对这一点认识得更清醒,贞观十九年,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隋文帝杨坚打响了征伐的第一枪,他以汉王杨谅为行军元帅,派三十多万大军水陆并击,可惜,水军海上遇风,船舰沦没倾覆;陆军在半路上感染瘟疫,没见敌人就病死大半,堪称大大不利。不过由于隋朝展示的强大实力也让高丽国王感到极大压力,遣使奉表谢罪,等于是向隋朝递交了投降书。杨坚感觉有了很大的面子,加之一时也不容易再凑齐三十多万大军,就把这事搁下了。杨广继承乃父遗志,继续对高丽用兵,可惜都功败垂成,在历史上背了一个穷兵黩武的骂名。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号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过却也冒着颠覆“唐朝号”的危险出兵高丽,依然未竟全功。最终是我们印象中比较窝囊的李治(就是武则天的皇帝老公)当政期间,唐朝取得了对高丽作战的胜利。

这两朝四代皇帝孜孜不倦地去攻打一个国家,充分说明了杨广在决定对高丽用兵的决策方面大方向还是正确的。但是——这个词好熟——在具体的操作方面,杨广却犯了一个大错误。这个错误,蒋介石犯过,诸葛亮也犯过,那就是——事必躬亲。

杨广三次征伐高丽,并不是吃了怎样的败仗,在军事上占有较大优势的情况下未竟全功,以至成为隋朝败亡的主要原因,根源在于杨广的自我感觉太过良好,为作战行动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

这首诗写在杨广一征高丽的时候。

大业八年,一征高丽。杨广征召天下兵马总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后勤保障的人数加倍。正月初三,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四十里,一营接一营前进,经过四十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九百六十里。这种出兵的规模可称空前,文雅一点说是投鞭断流,粗俗一点说是每人吐口唾沫都能把敌军淹死。

三月十四日,隋军进至辽水。各路军队集结汇总,临辽水排列阵势。工部尚书宇文恺在辽水西岸建造三座浮桥,浮桥建成后,引着浮桥向东岸靠近。可惜这位工部尚书业务能力差了点,造的浮桥短,距东岸还有一丈多长的距离,高丽守军大批赶到,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率领隋军中骁勇的士兵争相跳入水中与高丽兵交战,想要抢占滩头阵地。这位麦铁杖也是善于做思想鼓动工作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喊出“共产党员跟我上!”这样的豪言壮语,但“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然艾灸頞,瓜蒂歕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大丈夫的性命自有归宿,怎么能燃艾灸鼻梁,用瓜蒂喷鼻,治热病不愈,躺着死在儿女怀里呢!)”也很能鼓舞士气。由于隋军是在河里向上仰攻,没有占到地利,当天没有拿下,但高丽军也没有能破坏了隋军的浮桥。杨广换了一位能工巧匠,少府监何稠用两天的时间组织人马结长了浮桥,这下高丽军大败,死者以万计。各军乘胜进击包围辽东城,炀帝车驾渡过了辽水。

面对这良好的开局,杨广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泛滥了。他亲自告诫全军: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总得来说是两层意思:一是要堂堂正正的作战(孙武子要是听到这个一定会用写着“兵者,诡道也”的竹简砸他),不要使用什么兵法妙计。

二是一切行动要汇报。这两条军规简直就是败亡的诅咒,要知道战机稍纵即逝,等到一层层汇报批复下来还有什么搞头。不过这也没有办法,你还不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几个字——你将在外?我君也在外呢!

谦虚不一定真的使人进步,骄傲却真的能使人落后。杨广躺在自己平定南陈大败突厥的功劳簿上,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自恃过高了。虽然在平定南陈是杨广是主帅,但他的任务是协调杨素、贺若弼、韩擒虎三军之间的配合,也有当时他爸爸杨坚不愿以上三人功劳过大的原因。真正的具体行军打仗他没怎么上心,何况身边还有大名鼎鼎的高颎做长史(参谋长)。抵御突厥的时候,有杨素和突厥超级克星长孙晟在,他也不过是去边关收获荣誉而已。一句话来概括:他可以是萧何,可以是张良,但他就是想干韩信的活。

《隋书》记载:大业八年,炀帝伐高丽,度辽水,大战于东岸,击贼破之,进围辽东。就在这个刚刚初战告捷的时候,杨广的灵感来了,他写下诗篇,回顾了取得的胜绩,展望了美好的将来,可惜他猜到了开始但没有猜对结局。其诗(我觉得倒像是词)曰: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一句很易理解,跟“今日长缨在手,已经缚住苍龙”的意思类似。“风云万里清”五字还有一层隐藏的含义,扫尽阴霾才见旭日,只有我杨广,才是天下唯一的太阳,你们什么高丽的王,什么突厥的汉皆不足论矣。“销锋”的意思就是“铸剑为犁”的感觉,那是表白我杨广也不是好战的人,正所谓“乃知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散马牛”是指解散军队。在隋朝时期,骑兵很珍贵,战马更是比人值钱。后来李渊起兵的时候,还要专门向突厥高价收购战马。在这种马匹资源奇缺的情况下,也就是作战的骑兵能有马骑,担任输送任务的部队除了人力之外,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应该是主力。关于隋朝“以牛驾车”有史例作证。《资治通鉴》记载,隋朝的大臣牛弘(就是杨素瞧得起的三人中一位)就是坐牛车上下班的:弘宽厚恭俭,学术精博……弟弼,好酒……尝因醉射杀弘驾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弘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书不辍。“镐京”的原意是西周国都,故址大概是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一带,后来就用来指代帝国的都城了。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的意思——“天朝军队一到,立马把你们搞定,我根本高估你们了,没有必要带这么多兵马来,回去我就解散他们,我的部队下一步的任务就是痛饮庆功酒”——诗的头两句在志得意满中透着一股傲气。

“前歌后舞”有点讲究,既不是前面唱歌后面跳舞,也不是先唱歌后跳舞,这个词语出自《尚书》,说得是武王伐纣的时候,军中士气旺盛,后多用以赞颂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在《三国志·庞统传》中也有: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得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我杨广来讨伐高丽是师出有名,是来解放广大的高丽人民的。饮至解戎衣中的“饮至”一词也很能迷惑人,不是喝到把戎装都脱了,试想一下,一支喝酒都能喝成丢盔卸甲的部队,还有什么军威,就这种形象估计也不是什么正义之师,至少正义不到哪里去。饮至是上古诸侯会盟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用于代指出征奏凯后到宗庙祭祀宴饮庆功的礼节。“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左传》。杨广这句诗是说自己的军威赫赫,很快就要到宗庙去祭祀祖先,主要是告慰一下老爸杨坚的在天之灵,同时也炫耀一下:你没能征服的高丽被我轻松加愉快的拿下了,说明儿子我还是有水平的,不要再后悔把皇位传给我了。

“判不”的意思应该是“决不”,判之一字发展到现在,在一些词汇中自己单独就可以表示截然不同的意思了,如判若两人、判若云泥。我绝对不能白白的跑到边塞来,我一定要有所收获,收获什么呢?——空道五原归。空道是“孔道”的通假用法,意思是交通大道,“五原归”还是使用的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臣服于大汉的典故。一定要大大方方的押着高丽王回去,让他老老实实臣服与我。

就这首诗而言,写得确实不错,遣词用典都有天朝大国之典雅风范,可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自然也不是吟风弄月。当初期的对战处于劣势之后,高丽采取了固守不出加诈降的战术,城池将要攻陷时,就声称要投降,将领们奉炀帝旨意,不敢抓住这一时机,先命人飞马奏报炀帝,等到批复回来,城中的防守已调整巩固好了,随即高丽军又坚守城池。如此者三,炀帝仍是不醒悟,因而城池久攻不下。杨广的这种心态也有大臣早就揣摩到了,兵部尚书段文振就上书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高丽人狡诈,必须严加防备,他们口说投降的条件,不宜仓促接受。作战中要星驰速发,水陆并进,出其不意,那么平壤这座孤城,势必被攻克。假若倾覆了高丽国的根本,其余的城池自然就会不攻自破。如果不能立即抓住时机,倘若遇到秋雨连绵,便会深陷艰难险阻的境地,兵粮枯竭,就决非上策了。可惜,他在大战前的两天,三月十二日去世了,没能将自己的建议付诸实施。不过即便他活着,人家杨广听不听也还要打个问号。

史书其实对第一次征高丽的具体战况的记载是一笔糊涂仗,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征伐高丽实际上是取得了胜利,高丽王也已经投降,杨广这才班师。只不过修史的后人为了突出改朝换代的必然性给杨广抹了黑。一是隋军败的不可信。前期的胜利不说,在渡过辽水之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在一天之中,七战七捷,曾一度进逼到距平壤城三十里。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在距平壤六十里处,与高丽军相遇,隋水军进攻,大破高丽军,随后来护儿挑选精锐甲士四万人,破城直入。按照史书记载,宇文述由于孤军深入加上军粮缺乏,进攻后劲不足,在准备撤退的时候被追着屁股一顿打,从而冲乱了整个隋军的编制,因此招致大败。而来护儿是因为在城中中了埋伏也惨遭失败。但仔细分析一下,按照杨广不得孤军作战的要求,其他友邻部队不应该离宇文述太远,何况在敌人的地盘作战,完全可以因粮于敌——抢对方的粮食来补给,这个对方不仅指对方的军队,也包括平民老百姓。这样看来,宇文述可算糊涂之败。来护儿败的就更冤枉,注意,在进城之前已经大破高丽军,这可不是诈败,并且是挑选了四万精锐,也就是说还有其他不够精锐的部队在城外接应,再说,平壤城又不是聚宝盆,即便是有伏兵,能有多少,就算有很多,来护儿城外还有接应部队,攻进城去的四万精锐也不可能一触即溃。二是隋军撤的不可信。无论哪个史书,只是说隋军最后败了撤军,从来没有说一百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比较权威的数字是九路军渡辽河,共三十万五千人,待回到辽东城时,只有二千七百人了。数以巨万的军资储备器械丧失殆尽。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剩下的没有渡过辽东河的九十万大军预备队是稻草人吗?二是隋军并没有败退回辽河以西,还驻扎在河东城,那可是三座浮桥大战后夺过来的高丽重镇。这首先说明隋军的撤退或者败退并不是“兵败如山倒,大家都放羊”,还是有组织有秩序的,军心并没有散,有发动反击的前提。其次说明隋军不像初次交兵那样要跳到河里冲击滩头阵地,有辽东城做根据地,有发动反击的条件。根据杨广写诗的那种心态,高傲的杨广,手中还有这么多生力军的时候怎么就轻易认输,要知道隋军前期打了很多胜仗,消灭了大量的高丽军队,拼消耗隋军也占上风啊。三是隋军卷土重来的不可信。大业八年刚刚惨败,大业九年就二征高丽,这从一般的常识上也说不过去。你可能会说,那大业十年不是还三征高丽吗?谢谢你给我找了一条一征高丽杨广获胜的证据。二征高丽时杨广是节节胜利的,只是因为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在后方造反,杨广这才撤军的,正是由于二征高丽打了胜仗,部队损失不大,士气正旺(倒真的有点前歌后舞的意思),所以才能迅速的三征高丽。

简单地把后两次征伐高丽的战况也介绍一下。大业九年四月,二征高丽,一句话概括战况就是势如破竹,高丽军队龟缩在城里不敢露头,直到杨广急于回军平叛连夜撤军时都不敢出城,天亮后出城侦探虚实,看见那么多隋军来不及带走的军械、物资,简直是惊喜交加,可惜我没有穿越到隋朝做统兵大将,否则也给高丽玩一个“木马屠城”。这次征高丽的收获就是锻炼了队伍,经过两次大战的实践磨练,宇文述和来护儿所帅部队的的军事素质得到了质的飞跃,摧枯拉朽般消灭了杨玄感的叛军。只是后来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又一次造反的时候却没有人平叛了。埋一个小伏笔,兵曹侍郎斛斯政与杨玄感勾结,害怕暴露,趁着杨广撤军混乱之际投降了高丽。

大业十年二月,三征高丽。这次更干脆,仗没怎么打,高丽就投降了,因为国力也吃不消啊,根本消耗不起。这有点像我们伟大的抗日持久战,RB也是必败。高丽王派遣使者来乞求投降,并把斛斯政关在囚车里押送而来。杨广的架子又端上了,他派遣使者持节召来护儿返回,此时的来护儿将高丽军队打败,将要逼近平壤。来护儿召集部下说:“大军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丽,这次回去就再也不能来了,劳而无功,我感到耻辱。如今高丽确实已经疲惫不堪,以我们这么多的军队去讨伐高丽,不日可胜。我打算进兵直接包围平壤,俘获高元,凯旋而归不是很好吗?”长史崔君肃力争奉旨班师,来护儿不答应,并且说了一些颇有点大逆不道的话:贼势破矣,独以相任,自足办之。吾在阃外,事当专决,宁得高元还而获谴,舍此成功,所不能矣(高丽已经支持不住了,皇帝完全相信任用我,我完全可以自行决定此事。我在朝廷之外,有事应该自己决断,我宁可俘获高元返回而受到责罚,但放弃这次成功的机会,我办不到)!结果这位崔参谋长更狠,告诉诸将:“要是跟从元帅违抗皇帝的诏命,必定被人上奏皇帝,我们都得获罪。”诸将恐惧,都要求返回。来护儿变成了光杆司令,一个人玩不了这个战争游戏,这才接受诏命班师。这充分说明杨广在军中、朝中还是很有威仪的。

顺便插一句,杨广回朝后,这位斛斯政真的很惨,先是当箭靶子,每位大臣都在他身上练习骑射功夫,然后肉被剔下来做成肉羹每位大臣人人有份,最后骨头被烧成灰烬,撒在大路上任人踩踏,真是挫骨扬灰啊。看来杨广把三征高丽的郁闷都发泄在他身上了。

但无论征伐高丽的军事收获如何,是胜是败,杨广大肆滥用民力,搞得全国不堪重负民不聊生确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做出征的准备,先是在大业七年三月命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到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们督促工程,工匠、役丁们昼夜站立在水中,不敢停下稍微休息一下,自腰以下都生了蛆,病累而死去的人有十之三、四;四月征发天下兵卒,无论远近,都在涿郡集中。又征发江淮以南的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于是从全国各地奔赴涿郡的兵卒川流不息;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制造兵车五万辆送往高阳,作为后勤运输车辆,征发河南、河北民夫以供应军需。七月,征发江、淮以南民夫以及船只运输黎阳和洛口各粮仓的米到涿郡。水上运输船只首尾相连绵延千余里。陆上运载兵器铠甲以及攻城器械的人常达几十万人。拥挤于道,昼夜不停,病累而死的人互相枕着,路上到处散发臭气。堪称全国总动员,不宁累鸡犬。

更严重的是,由于这种战争准备,必然涉及到物资的征收,官吏贪狠暴虐,借机渔肉百姓,百姓穷困,财力枯竭。加上徭役繁重,错过农时,造成田地荒芜,谷价上涨。当年又有水灾,黄河也被堵塞,倒流几十里。这个时候,安分守己则无法忍受饥寒,死期也将迫近;抢劫掠夺则还可能活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开始爆发。

大业九年二征高丽时,由于已经经历过一次战火,更多的人有了厌战情绪,尤其是王薄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劝大家不要去边关送死,不仅是民夫逃亡,连军中的士卒也纷纷投奔,很快就聚起了十余万人的队伍。这只是一个代表,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大业七年之前,几乎没有什么起义军,大家对杨广的穷奢极欲都能默默忍受,征伐高丽,成为了压倒杨广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这根稻草颇有些沉重。

三征高丽时,杨广所召集的部队很多都未能到位。固然是由于路上盗匪横行,官军不易通过,但也有很多官军直接脱了军装(甚至穿着)当盗匪。杨广的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之所以草草结束这次征伐,这也是主要原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