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属于临时委派,他的职位依然是苏军西南方面军政委,并没有因为暂时换地方而改变。
列宁说起协约国方面怎么知道苏俄有青霉素时,提到一句“总有被对方俘虏的,当逃兵的,要有心去查总能知道的”,这样一来红军的逃兵可就倒了大霉,一个成功逃出去的都没有了,全部被斯大林处决。话说回来,按照他的本意也是准备这样做的,只不过列宁的话给他又增加了一重理由。
而那头,刘原还在头疼呢:“上次欠了斯大林的人情还没还,这次又欠他一笔……”他想来想去,无论是为了反击帝国主义的强盗嘴脸,还是为了还斯大林的人情,最好的办法都是尽快升级武器。
刘原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aK47,想着是不是可以让它提前将近三十年问世,卡拉什尼科夫现在还没出生呢。但真做起来才发现困难重重,他只不过知道有aK47这样东西而已,连它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都不清楚,怎么造?更何况就算知道都难造,之前他还看到过一本穿越小说,说一个貌似也是灵魂穿越的人凭记忆画出了冲锋枪的图纸照着造了出来,结果引发读者狂吐槽,都说一款冲锋枪的图纸有一大摞,根本没人能有这么好的记性。如果改成肉体穿越,穿越时带一箱图纸那还差不离。
再退一步说,哪怕是造出来样枪了,子弹供应对于现在的苏俄军工生产能力来说依然是一大考验。
既然这条路行不通,那就想想别的吧。哪怕是在21世纪,世界上还有四大游击战不老神器,其中之一就是aK47,其余三种分别是莫洛托夫鸡尾酒和RPg、火箭炮。这三种结构要简单得多,倒是都可以考虑。不过,结构简单的代价就是使用的人本身的危险大大增加。
其中最简单的莫过于莫洛托夫鸡尾酒,在俄国由于国情的缘故,找酒瓶子简直是太容易了,在酒瓶里灌上加了料的燃料油,再加一根布条,点燃以后扔出去即可。在后世,这都可以用来反坦克了,何况现在的坦克还不成气候,对付骑兵和步兵更不在话下。不过,在这个时空,它的名字该改成“伊万诺夫鸡尾酒”了。
至于加的料,眼下白糖和鸡蛋清之类的可以用作食物的肯定舍不得,更何况此时这些还都是食物中的奢侈品,最实用的莫过于切碎的废轮胎了。然而这年头也没有什么合成橡胶工业——德国在一战期间搞的不算——天然橡胶又也是只生长在热带,俄国本国不产只能靠进口,封锁起来很容易的东西,所以也没法收集到很多的废轮胎,“伊万诺夫鸡尾酒”的产量依然不高。废轮胎加太少了作用不明显,加多了又没那么多原材料,后来在摸索中又有人找出了用油脂多的植物比如白桦树皮之类的粉碎了作为加料用,效果还不错。
刘原还建议,只要有条件,投掷“伊万诺夫鸡尾酒”的人尽可能戴手套或者用破布或其它什么东西包着手,哪怕是夏天也不例外,万一在手上着了,赶快扔掉手套或者包着手的东西。
RPg和火箭炮单个的样子看上去也有点像,主要区别就是一个是手扔出去,一个是装在卡车之类的车辆上发射;一个是无坐力炮,一个是火箭发动机,所以拿来用的时候别搞混了。刘原一边画着图纸,一边嘴里轻轻地唱着此时还没有的《喀秋莎》。但还是这句话,现在钢铁产量实在有限,钢管数量也一样有限。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比坦克装甲车之类的省钢铁多了,虽然这两类武器貌似没有什么可比性。
除此之外,刘原还想出了另一样武器,就像电视剧《伪装者》里面那样,实际上就是利用“粉尘爆炸”的原理,把固体可燃物比如煤、木炭、木屑甚至秸秆之类(舍不得用面粉)设法磨成极细的粉末包成一包一包带在身上。届时在空中抛撒粉末,待局部地区烟尘弥漫,人跑出去,扔个火头进去就会爆炸,特别适合对室内目标使用,室外则会威力大减。用接根引线点着的办法也可以,但是那样粉尘落地的多,不一定能爆得起来。不过,这种武器比较考验使用的人的技巧,不同的人用起来会效果差距很大。
刘原心想:“当初协约国发现苏俄有了青霉素就搞出这么多事情,这回看那些国家还敢不敢要我们把这些东西也交出来?”毕竟这些武器的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要仿制也不是很难的事。他却没料到别人也想到了这一点,尤其是斯大林,直接下了死命令:新武器领多少用掉多少,哪怕就地炸掉也一样都不能被敌人拿去,违者一律军法从事!
刘原没有想到的是,和他穿越之前的历史相比,协约国(除了自顾不暇的中国以外)增大了联合反苏的力度,苏俄有了他的新武器及青霉素减少伤亡的双重加成,但是相当一段时间里受制于产能加成幅度也不太大,两相抵消,综合起来,三年国内战争还是三年国内战争,时间上倒是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另外,直到战争结束,敌军倒也也没有真的使出化学武器或生物武器来,不知道是本来就没有这计划呢,还是觉得严阵以待的苏维埃已经有了报复的决心和能力,只能作罢了?
设计并试验这几种武器的事情告一段落以后,刘原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人。
这人是个金发碧眼的德国年轻英俊男子,名叫鲁道夫·考茨基,本名叫鲁道夫·冯·奥伊伦贝格。
从他的本名可以看出,他的出身是德国的贵族。但是他和列宁有点类似,也是背叛自己出身的阶级,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倾心于社会主义,为此不惜改掉了自己原本带有贵族特征的名字。只不过他的成就远远无法和列宁相比,在一战期间只是一个报社的实习记者,现在也不过去掉了“实习”二字。
他来到苏俄,原来是为了采访列宁的。懂俄语的德国人和懂德语的俄国人都很多,列宁也懂德语,所以两个人交谈时都可以不用翻译。
欲知鲁道夫遇到刘原以后的情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