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绝地求生尼古拉
第84章 不一样的苏联
作者:金铃雪珠更新时间:2024-11-11 11:29:34
第十九章 不一样的苏联

俄国是元素周期表发明者门捷列夫的祖国,所以研究人员对于刘原写的元素符号并不陌生。刘原心想,当初在网上传“异烟肼毒狗”事件时,网上科普异烟肼结构式的人恐怕绝对想不到会被我派上这个用处吧!他又想,苏联的科学技术的底子其实是非常厉害的,可惜没能好好运用。要不然,冷战的胜利者还不知道是谁呢!

1921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列宁,并聆听演讲。而且,他又一次见到了刘原。

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又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学生有***、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肖劲光等,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

刘原也不知道要是见到他们该说什么,总不见得把他们将来的人生轨迹都提前剧透给他们吧!话说回来,真剧透了也就不准了。所以干脆不去见面。不过,他让瞿秋白替他传话给中国班学生,表达了对上海召开的那次会议的祝贺,并再次强调了“中国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不屈不挠地革命,唤醒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与国内外敌人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中国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虽然他觉得就算自己不剧透,预计这些人后来的人生轨迹也多半会和原来不完全一样,但是肯定还是会有一些人能够看到胜利的。

进入1922年以后,由于国内形势比另一个时空的同期好了不少,用刘原的话来讲,基本上可以说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了,又被刘原剧透过,列宁就想着解决另一个时空里他给斯大林以及后来所有的苏联领导人留下的坑了——尽管在另一个时空里的他肯定想不到后来会是什么结果。

那个时空里,别的苏维埃共和国对斯大林的“自治”方案都没有明确反对意见,有的甚至还很赞成,仅仅因为格鲁吉亚反对,结果变成了“加盟共和国”方案。应列宁的强烈要求,苏联成立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然而刘原说,这埋下了未来苏联解体的伏笔——你自己一开始就说好了,合则来,不合则散,人家只是按照当初说好的来办。

不过,刘原后来也对列宁说过,最终引发苏联解体的倒不是格鲁吉亚,而是现在还没有准备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因为它们不是自愿加入,而是在二战爆发后被强行并入苏联的——从前它们都也属于帝俄的一部分,所以它们对苏联的归属感也最弱。于是在50多年后,这三国强烈要求重新独立,经过一番拉锯以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觉得既然留不住不如放手,遂同意它们独立。本来觉得和整个苏联庞大的版图相比,少了这三个弹丸之地的小国压根不算什么,想不到这样一来就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苏联所有的加盟共和国在短短几个月内纷纷独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此不复存在。

列宁听了以后,也为未来的苏联对各加盟共和国的凝聚力竟然差成这样叹息不已。

刘原则想,也难怪斯大林被后世称为“红色沙皇”,甚至还有他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弟的传闻(虽然这根本不靠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直致力于恢复帝俄时期所有的版图,包括参与瓜分波兰,苏芬战争,自然也包括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只不过没能全部实现而已。但是,要是被他知道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最终导致的后果如此不堪设想,不知道他会怎么想?

不管怎么说,眼下的列宁是准备采用斯大林的“自治共和国”的方案,成立一个不一样的苏联了——尽管此时的联共(布)中央尚未成立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斯大林本人也还没提出这个方案来。这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在,不仅仅是因为刘原剧透的那个时空的苏联的失败经验,还因为中国的成功经验——比起那个苏联可是成功得多了。

于是,列宁就让刘原想办法说服格鲁吉亚的领导人,怎样让他们愿意接受自治共和国的方案,而不是被像原来历史上那样被“粗暴地对待”。刘原答应用写文章的方式和他们讲道理。

刘原心里一直有许多疑惑,此时也一起向列宁问了出来:“您是不是准备等到要交班给斯大林的时候,才会告诉他我是来自未来的中国的人的事情?”列宁回答得很干脆:“没错。”

“但是就算现在不告诉他,我看您好像也没怎么打算改变历史进程。”“怎么没有,新经济政策提前了一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以及其他很多起叛乱也消失了。”说到这里,列宁微笑着看看刘原:“是不是你觉得改变得还太少?你不怕一下子改变太多,你的预知历史的能力要失灵了?”

刘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有一点,可是,您难道就为了这?不会吧!”列宁语重心长地说:“马克思说过什么?生产力决定什么?后面还有一句是什么?”此时,列宁又成了导师的形象。

刘原恍然大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因为如此,所以列宁对刘原“点科技树”的做法在各方面支持,但是目前还不足以大幅度提升生产力,所以很多历史事件条件尚未成熟的话,确实不宜硬性去改变太多,拔苗助长,弄不好就是事与愿违,就像刘原之前说的那样,避免了已有的坑,却掉进新的坑。

欲知刘原准备写些什么文章,且听下回分解。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