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仙侠人生代代凤不归
第94章 大秦帝国之景监荐卫鞅
作者:濯丰月更新时间:2024-12-03 05:49:45

看看进入一月,风还是凉的,卫鞅还是泥牛入海,景监的心越来越凉了,他一百个不愿意将卫鞅想成小人,不愿意想到他逃回魏国,可是他能去哪儿呢?深访山野?也不能一个县府都不去啊,出事了?跌入深谷?恰恰遇上劫匪?景监更是不信,他知道,卫鞅这种上品名士都是文武兼修的,寻常山险与劫匪也未必奈何的了他。且秦国虽穷,盗匪却是极少,壮丁都当了兵,谁去做盗匪?想来想去,还是不得不想到卫鞅逃回了魏国。景监心如刀绞,憋闷的胸口好似有一股气上不来下不去般的难受,每每在深夜长长的叹息,想到原本一个身负绝世才华的名士,却是如此一个不重然承诺不讲信义的小人,景监的心就阵阵作痛。他无法在心中将卫鞅留下的坚实形象撕成碎片,又无法不相信这泥牛入海的唯一可能,对他这个久在军中的秦人骑士来说,男子汉之间的情义比生命还重要。卫鞅是他生平结交的第一个名士,他敬佩他,本能的相信他,甚至对他不说明理由的要求也无端接受了,在他心目中,“大义”为士子之根本,不义不节,无耻之尤,一个可敬可亲的名士挚友,在他心中泯灭了,他感到如同自己的生命结束了一般,自己要垮了,世上再也没有激发人心闪现光华的高风亮节了,伤心欲绝,便觉得招贤馆求贤真是无聊至极,于是也不去管它,天天关在屋中大喝闷酒。

猛然,府中的仆人听见了有节奏的“嗒嗒嗒”的敲门声。

仆人开门一看,正是卫鞅。

卫鞅道:“景监兄何在?”

仆人到:“大人正在喝酒独酌,先生请。”

卫鞅来到屋内,一股浓烈的酒气扑鼻而来,只见景监歪倒在黑乎乎的屋子里呢喃自语:“卫鞅,你,你,你骗了我,小人,骗了我!你,你为何如此啊,你……”

仆人无奈道:“大人近日天天如此。”

卫鞅寻思片刻,吩咐仆人找来一支粗大的蜡烛点亮,他举着蜡烛走到景监身边蹲下,扶起景监高声道:“内史,看看我是何人?”

景监睁开朦胧的双眼:“你,你是谁?王上派你来的?”

“我是卫鞅!内史在看看!”

景监听到“卫鞅”二字,顿时一惊,睁大眼睛:“你,你是,卫鞅?”又揉揉眼睛,“不对,干瘦黝黑,哪有卫鞅风采。”

“景监兄,卫鞅跋涉三月,走遍秦国,安得不黑不瘦?”卫鞅慷慨高声。

像是一阵惊雷,景监内心的朦胧阴云顿时被炸开,霍然站立,目光炯炯的盯着卫鞅颤声道:“鞅兄,果真是你吗?你,回来了?”

“对,卫鞅回来了,整整三月,没有骗你。”

景监仰天大笑,欣喜若狂,满身龌龊酒意一扫而去,张开双臂,竟和卫鞅紧紧的抱在了一起。

景监兴起,吩咐仆人准备饭菜,将草席木几搬到了院中,两人在明亮的月色下高谈阔论,感慨百出,率性讲起了秦人土语,时而大笑,时而叹息,时而兴奋,时而感伤,直到明月暗淡,东方发白。

秦庄公黎明即起,练剑片刻,埋首书房开始读书。

一个月以前,他将书房扩大了三倍,开始让长史公孙贾给他搜集简册典籍,将宫室所能找到的一切务实书籍全部搬到了自己的新书房。从此,他每天夜读两个时辰,早起一个时辰,练剑之后准点读书到卯时,在处理国务。卯时之前,他不见任何人。天天如此,今日亦如此。

黑伯再书房门口轻声禀报:“王上,内史景监求见。”

“教他卯时后再来。”

“内史说,有紧急事件。”

秦庄公无奈的丢开简册:“请内史进来吧。”

景监走进书房,只看见沉沉简册高高底底环绕成巨大的书山,却不见国君身影,惊讶的不知说什么好。他有一个多月没有到国君书房了,不想变化竟如此之大,他不禁高声道:“王上,景监参见。”

秦庄公从书山中绕出来,手中还拿着一卷竹简:“景监啊,何事如此高兴?”

“王上,好事,大好事!”

“究竟何事,孩童一般。”秦庄公颇为不悦。

“王上,兹事体大,容臣徐徐道来。”景监虽笑,脸上却冒出了汗珠。

“徐徐道来?”秦庄公不禁一笑,“你也成老儒了?好,就徐徐道来,坐。”

景监长虚一声,从出使魏国遇到卫鞅讲起,讲到卫鞅入秦,讲到招贤馆卫鞅暗察国君。讲到卫鞅访秦的艰苦认真和细致,对卫鞅的才能大加褒扬。

秦庄公一惊,脑海里闪现出了赢红莲曾说的话,莫非这卫鞅就是红莲所说的贵人?她又是如何料到景监已与那卫鞅相识?又如何如此准确的知道三个月内贵人就来了?秦庄王心中太多的疑惑,他现在只想快点去找赢红莲,告诉她这些事情全都被她说中了,但秦庄公表面还是非常平静:“内史是说,卫鞅是个大才?”

“是,王上,卫鞅入秦,求贤令终有正果!”

秦庄公笑道:“莫给求贤令找正果,自古求贤不遇者多矣,内史究竟何意?”

“臣请王上,许卫鞅面陈长策。”

秦庄公点头道:“当然。士子如此苦访,可见一片赤诚,有无长策,皆须敬之,就明日,政事堂大礼待之。”

景监激动的颤声道:“臣,谢过王上。”

“又非待你大礼,谢从何来?”秦庄公一笑,又一叹:“景监啊,求贤之道,长矣远矣,人有精诚,上天不负,纵无大才,秦国也不会灭亡的。”

景监从国府出来,立即赶赴招贤馆,派出一名书吏给渭风客栈的卫鞅送去一信,叮嘱他务必精心准备,一举成功,然后又找到王轼等十余名士子,请他们做好面见国君的准备,最后又安排了其余士子们撰写知秦对策的竹简、笔墨、刻刀等一应琐务,方才回家呼呼大睡,安心给明日准备精神。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